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症状自测 > 胸部 > 正文

肋间神经痛是怎么回事,肋间神经痛怎么办?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3-05-24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肋间神经痛部位:

胸部

肋间神经痛科室:

内科 神经内科 骨科

肋间神经痛相关疾病:

暂无

肋间神经痛相关检查:

肋间神经痛应该如何诊断

  肋间神经痛发病时,可见疼痛由后向前,沿相应的肋间隙放射呈半环形;疼痛呈刺痛或烧灼样痛。咳嗽、深呼吸或打喷嚏时疼痛加重。疼痛多发于一侧的一支神经。

  体检发现,胸椎棘突旁和肋间隙有明显压痛;典型的根性肋间神经痛患者,屈颈试验阳性;受累神经的分布区常有感觉过敏或感觉减退等神经功能损害表现。

肋间神经痛概述:

  肋间神经痛又名肋间神经炎,是一组症状,指胸神经根(即肋间神经)由于不同原因的损害,如:胸椎退变、胸椎结核、胸椎损伤、胸椎硬脊膜炎、肿瘤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或肋骨、纵膈、胸膜病变,肋间神经受到上述疾病产生的压迫、刺激,出现炎性反应,而出现以胸部肋间或腹部呈带状疼痛的综合征。

  肋间神经痛是指一个或几个肋间部位发生的经常性疼痛,并有发作性加剧。原发性肋间神经痛极少见,继发性者多与病毒感染,毒素刺激,机械损伤及异物压迫等有关。其疼痛性质多为刺痛或灼痛,并沿肋间神经分布。

肋间神经痛病因:

肋间神经痛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不同原因的损害,如:胸椎退变、胸椎结核、胸椎损伤、胸椎硬脊膜炎、肿瘤、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或肋骨、纵膈、胸膜病变,肋间神经受到上述疾病产生的压迫、刺激,出现炎性反应,而出现以胸部肋间或腹部呈带状疼痛的综合征.

肋间神经痛诊断:

肋间神经痛鉴别诊断:

肋间神经痛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应与下面的症状相鉴别:

  1.胸骨后烧灼样痛 简介(概述):胸痛是临床十分常见的一种症状,疼痛常伴于胸骨后,疼痛多在吞咽时发作或使之回剧,常伴有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在临床中经常见到,是指颈与胸廓下缘(胸部正中或偏侧)之间疼痛,疼痛性质可呈多种,是常见症状之一,一般由胸部疾病(也包括胸壁疾病)所引起。

  2.胸骨后疼痛  胸骨后疼痛在临床中经常见到,是指颈与胸廓下缘(胸部正中或偏侧)之间疼痛,疼痛性质可呈多种,是常见症状之一,一般由胸部疾病(也包括胸壁疾病)所引起。一些人出现胸骨后疼痛之后,常常怀疑患了冠心病,盲目按冠心病治疗。其实,引起胸骨后疼痛的原因很多,心血管、肺、纵膈、食管等都可能患病,一旦胸骨 后疼痛,应该尽快去医院就诊,结合临床症状进行确诊。

  3.胸骨下端压痛 胸骨下端压痛是白血病的重要体征之一。除此还可见于恶性淋巴瘤、骨髓增殖性疾病,但后两者较为少见。

  白血病,又叫血癌,当人们患有白血病,特别是患有急性白血病时,胸骨压痛便成为重要的体征之一。据临床观察,多数病人胸骨压痛最明显的部位在胸骨下部,即相当于第四、第五肋间的胸骨部。医学家们认为,产生骨痛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骨髓内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引起骨髓腔容积压力增高,以及白血病细胞浸润骨膜刺激感觉神经而引起。从解剖学上看,胸骨板很薄,覆盖此部的皮肤也很薄,骨膜感觉神经也较丰富,所以,对触压很敏感,往往会产生明显的压痛。

  4.肋间隙可有压痛 肋间隙可有压痛是肋间神经痛的临床表现。肋间神经痛患者体检发现,胸椎棘突旁和肋间隙有明显压痛;典型的根性肋间神经痛患者,屈颈试验阳性;受累神经的分布区常有感觉过敏或感觉减退等神经功能损害表现。

  5.胸骨压痛 多数病人胸骨压痛最明显的部位在胸骨下部,即相当于第四、第五肋间的胸骨部。

  肋间神经痛发病时,可见疼痛由后向前,沿相应的肋间隙放射呈半环形;疼痛呈刺痛或烧灼样痛。咳嗽、深呼吸或打喷嚏时疼痛加重。疼痛多发于一侧的一支神经。

  体检发现,胸椎棘突旁和肋间隙有明显压痛;典型的根性肋间神经痛患者,屈颈试验阳性;受累神经的分布区常有感觉过敏或感觉减退等神经功能损害表现。

肋间神经痛预防:

肋间神经痛应该如何预防?

  治疗应明确原发病灶,采用适当的治疗方法。可以用药物、理疗、针灸、推拿等。

  (一) 体针

  1.取穴

  主穴:照海、丘墟、曲池。

  配穴:支沟、阳陵泉、华佗夹脊(病变相应节段)、蠡沟。

  2.治法

  主穴每次仅取一穴,效不明显者加配穴。照海,取双侧,随吸气进针1寸~1.5寸,反复捻转结合提插,持续3分钟~5分钟,施泻法,留针15分钟。丘墟穴,宜左病右取,右病左取,针法同照海。曲池,取健侧穴,针剌得气后,以小幅度高频率捻转,同时嘱患难与共者作深呼吸,并按摩患处。留针15分钟。华佗夹脊,深刺使针感沿肋间神经放射,只取患侧穴,施平补平泻法,余穴均取双侧,针法同照海。每日l~2次。

  3.疗效

  疗效评定标准:痊愈:疼痛完全消失;显效:疼痛减轻三分之二;好转:疼痛减轻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无效:疼痛不明显。

  (二) 皮肤针

  1. 取穴

  主穴:华佗夹脊穴、膀胱经背部循行线。

  配穴:病变区肋间隙、胆经胁部循行段。

  2. 治法

  行常规消毒后,由华佗夹脊穴颈7至颈8,膀胱经大杼至关元俞,反覆以中等强度手法叩刺5遍,用闪火法拔排罐10分钟。然后令患者侧卧,使患部朝上,沿病变区肋间隙和胆经胁胁部循行段,叩刺5遍。再在疼痛区上下各一肋间隙叩刺2遍。均采用中等强度手法。叩毕,在疼痛最明显区域拔罐1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三) 拔罐

  1.取穴

  主穴:阿是穴。

  配穴:内关、阳陵泉。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