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症状自测 > 头颈 > 正文

小儿青盲是怎么回事,小儿青盲怎么办?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3-04-02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小儿青盲部位:

小儿青盲科室:

内科 神经内科 五官科 眼科

小儿青盲相关疾病:

暂无

小儿青盲相关检查:

小儿青盲应该如何诊断

  (1)视觉完全丧失,光感丧失。

  (2)强光照射或手指突然到达眼前时眼睑闭合反射丧失。

  (3)对光反射与辐辏反射存在。

  (4)视网膜结构正常,眼底无视神经萎缩

  (5)可伴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失认、记忆和定向力障碍等症状。

  (6

小儿青盲概述:

  皮质盲是大脑枕叶皮质受到毒素影响或血管痉挛缺血而引起的一种中枢性视功能障碍,以血管痉挛性损害最为常见。临床表现为双眼视觉完全丧失,瞳孔光反射正常,眼底正常,可有偏瘫等。本病常见于2~6岁小儿。现代西医学一般采用皮质激素及扩血管药物,但疗效不甚满意。

  皮质盲在中医学中相当于小儿青盲。如《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所言:“小儿青盲,因胎受风邪,生后瞳人端好,黑白分明,惟视物不见”。认为与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损等有关。

小儿青盲病因:

小儿青盲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视觉通路起于视网膜,经视神经、视交叉、视束终止于外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发出轴突经内囊后肢后部视辐射投射到枕叶视觉皮质,而传导光反射的神经纤维不经外侧膝状体,即由视束经上丘臂入中脑上丘与动眼神经核联系,再通过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支配瞳孔括约肌引起瞳孔光反射。若双侧外侧膝状体、内囊后肢、视辐射及枕叶皮质病变,则可出现双眼视力丧失(但光反应存在),即皮质盲。

  皮质盲的常见原因是脑血管病。约50%皮质性视力障碍由局灶性、闭塞性脑血管病引起,少见于脑炎、脑肿瘤、脑外伤、缺氧、变性、脱髓鞘病等。也可为一氧化碳中毒、癫痫发作后、脑血管造影和偏头痛的并发症之一。

小儿青盲诊断:

小儿青盲鉴别诊断:

小儿青盲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皮质盲须与以下症状相鉴别。

  1.癔病性盲、诈盲

  (1)皮质盲常存在可引起皮质盲的各种原发病,如脑血管病、外伤等。癔病性盲常有精神创伤史。诈盲者存在一定的心理动机。

  (2)皮质盲常伴有其他器质性症状,而癔病性盲和诈盲往往存在其他神经功能性症状,且变化多端。

  (3)用强光束突然照眼或用尖物假作刺眼动作,皮质盲无瞬目反射及躲避反应,而癔病性盲和诈盲常存在瞬目反射及躲避反应。

  (4)皮质盲暗示或心理治疗无效,癔病性盲暗示或心理治疗有效。

  (5)皮质性盲不能出现视动性眼震,而癔病性盲和诈盲视动性眼震存在。

  (6)眼电生理检查(主要是视觉皮质诱发电位VEP):皮质性盲VEP检查异常,而癔病性盲和诈盲VEP检查正常。癔病盲、诈盲脑电图睁闭眼反应存在。

  2.眼科疾病

  各种眼科疾病也可引起双眼视力丧失,包括角膜、视网膜、晶状体、玻璃体及视神经病变,如角膜炎、视网膜出血、白内障视神经炎等疾病。与皮质盲鉴别,具有以下特点。

  (1)多为单眼视力障碍之后,再累及另一眼。

  (2)视力减退程度不一,很少双眼视力同时丧失。

  (3)多有眼病其他特征:如流泪、怕光等症状。

  (4)眼科检查可发现异常。

  (5)去除病因之后视力可有所改善。

  (6)头颅CT大多正常。

  3.急性球后视神经炎

  (1)皮质盲为双眼视力丧失,而急性球后视神经炎常为单眼盲,少数为双眼视力丧失。

  (2)急性球后视神经炎常伴有眼球转动时疼痛、头痛和眼眶深部钝痛。皮质盲无上述症状。

  (3)皮质盲瞳孔正常,对光反应存在,而急性球后视神经炎瞳孔散大,直接及间接对光反应消失。

  (4)皮质盲眼底结构正常,而急性球后视神经炎眼底初期正常,晚期遗留有视神经萎缩。

  (5)皮质盲头颅CT可显示枕叶皮质软化灶,急性球后视神经炎头颅CT正常。

  4.视觉失认

  (1)无视觉障碍,为视觉意义丧失。

  (2)对视觉提供的对象不能辨认,但如借助视觉以外的感受方式则可辨认。

  (3)瞬目反射存在。

  (4)视动性眼震存在。

  (1)视觉完全丧失,光感丧失。

  (2)强光照射或手指突然到达眼前时眼睑闭合反射丧失。

  (3)对光反射与辐辏反射存在。

  (4)视网膜结构正常,眼底无视神经萎缩。

  (5)可伴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失认、记忆和定向力障碍等症状。

  (6)脑电图睁闭眼反应消失,视动性眼震无反应。

  (7)闪光ERG(视网膜电流图)正常,但视觉皮质诱发电位VEP检查异常。

小儿青盲预防:

小儿青盲应该如何预防?

  针灸治疗本病,在古籍文献中一般归属于青盲证治之中。现代的早期报道,见于70年代。近年来临床文章较多,且效果甚好,故特附于此,供读者参考。  体针(之一)

  (一)取穴

  主穴:内睛明。

  配穴:分3组。1、足光明、风池、头临泣、瞳子篌、三阴交;2、合谷、太冲、承泣、攒竹、肝俞;3、球后、太阳,视区(头皮针穴)。

  (二)治法

  每次主穴必取,配穴选1组,酌取2~3穴,3组穴交替轮用。内睛明针法:令患儿睁开眼睛,术者持1寸30号毫针,左手固定眼球,于目眦红肉迅速垂直刺入0.5~1.0寸深;或翻开眼睑,针从目内眦红肉上垂直刺入同样深度,不作提插。其余体穴,邻近取穴,捻转加小提插1分钟,不留针;远道穴位,视小儿合作情况留针20~30分钟,施平补平泻手法。视区,双侧进针,至所需深度后,快速捻针 (频率180~240次/分)1分钟,留针15分钟,间隔5分钟用同样手法1次。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天。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