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症状自测 > 全身 > 正文

便秘是怎么回事,便秘怎么办?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3-04-22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三)泻药性肠病

  泻药性肠病是指患者由于便秘或直肠、肛门病变造成排便困难。患者为了排便通畅,开始应用泻药,长期应用造成排便对泻药的依赖性称为泻药性肠病。

  诊断要点:①患者有因便秘或排便困难,长期频繁应用泻药史;②除外内分泌、直肠肛门等器质性便秘,可考虑为泻药性肠病。如没有服药史不能诊断泻药性肠病。

  (四)大肠癌

  大肠癌包括结肠和直肠癌。有资料表明大肠癌l/3以上在直肠,2/3的癌肿在直肠和乙状结肠。

  1、主要临床特点①大肠癌的早期症状不明显,排便习惯的改变如便秘或腹泻、或两者交替可能是大肠癌的早期表现;②便血尤其是排便后出血是大肠癌常见的症状;③可有腹部持续性的隐痛,便秘与里急后重常同时存在;④浸润型大肠癌易发生肠梗阻;⑤腹部检查和
肛门指检有时可触及肿物。

  2、诊断依据①40岁以上的患者有以上的临床表现;②便潜血持续阳性而无胃病证据;③腹部检查沿结肠部或直肛检查发现肿块1④癌胚抗原可升高,但无特异性;⑤钡剂造影及肠镜检查是诊断结肠癌的重要手段。

  (五)巨结肠

  巨结肠(megacolon)是指结肠显著扩张伴有严重便秘或顽固性便秘。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可为先天性或后天获得性的。中毒性巨结肠是暴发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一个严重的并发症。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类型:

  1、先天性巨结肠 是一种肠道的先天性发育异常。是由于神经节缺如造成,故又称神经节缺如性巨结肠。见于幼婴,男性多于女性,
有家族性。

  (1) 主要临床表现:①显著的鼓肠,无结肠运动;②可造成慢性肠梗阻而引起营养不良;③轻者症状不明显,可直至青春期才被诊断④肛门指检肛门括约肌正常,直肠壶腹部无积“粪。

  (2)诊断依据:①有上述临床表现;②肛门指检直肠壶腹部无积粪;③x线腹平片可见扩张的结肠,钡剂灌肠在直肠、乙状结肠区域有狭窄段,其上端结肠显著扩张积粪;④确诊依赖在病段结肠活检进行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无神经节细胞。

  2、慢性特发性巨结肠 常在年长儿童起病,或发生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病因不明。患者常由于习惯性便秘,出现性格改变及便失禁(所谓的矛盾性腹泻)

  诊断依据:①年长儿童或60岁以上的老年人出现“矛盾性腹泻”;②肛门指检在直肠壶腹部可触及粪便;③X线腹平片,老年患者整个结肠扩张,右半结肠有气体和粪便相混;儿童患者钡灌肠整个结肠扩张充满粪便,无狭窄段;④活检神经节正常。

  3、身心性或心理性巨结肠 本病常与身心异常、神经官能症或精神病有关。有些患者幻想自己有便秘或有强迫观念和行为,便意迫切感受到抑制,一定要服泻药或灌肠才感觉排便通畅,否则就感到全身不适、坐立不安。长期服用蒽类(anthracene)结肠刺激剂(番泻叶、波希鼠李皮、芦答人使肌间神经丛变性而产生结肠扩张。精神分裂症或抑郁症患者,常有排便迫切感受抑制的现象和植物神经间的不平衡。常用鹰臻类和安定,可直接或间接通过中枢神经抑制结肠运动引起便秘。

  诊断依据:①具有重要意义的病史,临床上有便秘及腹胀;②X线检查有结肠扩张;③能除外肠道的器质性疾病。
  4、继发性巨结肠 中、南美洲的(hagas病)可破坏结肠神经节引起巨结肠。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如大脑萎缩、脊髓损伤或帕金森病(Parkinson)可引起巨结肠。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和浸润性疾病,如淀粉样变性、系统性硬化症,均可减少结肠运动引起巨结肠。

  诊断主要是找出原发病。

  5、中毒性巨结肠 为暴发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严重并发症,容易合并肠穿孔。

  (1)临床特点:①发病急,有高热及严重的中毒症状;②有鼓肠及腹部压痛;③白细胞计数增高,可有低蛋白血症和电解质紊乱。

  (2)诊断依据:①上述病史及临床表现;②x线腹平片显示结肠增宽、胀气。

  6、其他原因引起的便秘 急性便秘多见她梗阻,腹部手术后的肠粘连,中毒性巨结 肠,急性腹膜炎、肠套叠等。

  便秘伴有剧烈的腹痛多见于肠梗阻、铅中毒、血叶林病等。

便秘预防:

  1、饮食中必须有适量的纤维素。

2、每天要吃一定量的蔬菜与水果,早晚空腹吃苹果一个,或每餐前吃香蕉1-3个。

3、主食不要过于精细,要适当吃些粗粮。

4、晨起空腹饮一杯淡盐水或蜂蜜水,配合腹部按摩或转腰,让水在肠胃振动,加强通便作用。全天都应多饮凉开水以助润肠通便。

5、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加强体育锻炼,比如仰卧屈腿,深蹲起立,骑自行车等都能加强腹部的运动,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促进排便。

6、每晚睡前,按摩腹部,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7、保持心情舒畅,生活要有规律。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