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症状自测 > 全身 > 正文

小儿疳积是怎么回事,小儿疳积怎么办?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3-04-23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小儿疳积部位:

全身

小儿疳积科室:

内科 消化内科 儿科

小儿疳积相关疾病:

暂无

小儿疳积相关检查:

小儿疳积应该如何诊断

  小儿面黄肌瘦,烦躁爱哭,睡眠不安,食欲不振或呕吐酸馊乳食,腹部胀实或时有疼痛,小便短黄或如米泔,大便酸臭或溏薄,或兼发低热,指纹紫滞,此为乳食积滞的实证。治疗应用消乳消食,导滞和中之法。方药可用砂仁3g,神曲10g,生麦芽10g,陈皮6g,莱菔子6g,白术6g,茯苓6g等药物治疗,中成药可用化食丸、消乳丸等。简单的方是指由

小儿疳积概述:

  疳积是小儿时期,尤其是1~5岁儿童的一种常见病证。是指由于喂养不当,或由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而导致全身虚弱、消瘦面黄、发枯等慢性病证。疳证与麻疹、惊风、天花并称为儿科四大证。但古代所说之“疳积”已与现代之“疳积”有了明显的区别,在古时候,由于生活水平的限制,人们常常饥饱不均,对小儿喂哺不足,使脾胃内亏而生疳积,多由营养不良而引起,也就是相当于西医所讲的“营养不良”。而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且近来独生子女增多,家长们又缺乏喂养知识,盲目地加强营养,反而加重了脾运的负荷,伤害了脾胃之气,滞积中焦,使食欲下降,营养缺乏,故现在的疳积多由营养失衡造成。

小儿疳积病因:

小儿疳积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为什么小儿时期易生疳积呢?这是由于婴幼儿时期脏腑娇嫩,机体的生理功能未成熟完善,而生长发育迅速,对水谷精微的需要量大。因此,产生了生理上的“脾常不足”。而很多家长生怕孩子吃不饱,就像填鸭一样喂哺饮食尚不能自节的婴幼儿。俗话说:“乳贵有时,食贵有节”绝不是吃的越多就能长的越好。孰不知,哺食过早,甘肥、生冷食物吃得太多,会损伤脾胃之气,耗伤气血津液,就会出现消化功能紊乱,产生病理上的脾气虚损而发生疳积之证。

小儿疳积诊断:

小儿疳积鉴别诊断:

小儿疳积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1.疳症

  (1)疳气:形体略见消瘦,而色稍萎黄,食欲不振,或食多便多,大便干稀不调,精神不振,好发脾气。舌苔腻,脉细滑。多见于本病之初期。

  (2)疳积:形体消瘦明显,脘腹胀大,甚则青筋暴露,面色萎黄,毛发稀疏易落,烦躁。或见揉眉挖鼻,吮指磨牙,食欲减退。或善食易饥、大便下虫。或嗜食生米、泥土等异物。舌质偏淡,苔淡黄而腻,脉濡细而滑。多见于本病之中期。

  (3)干疳:极度消瘦,皮包骨头,呈老人貌,皮肤干枯有皱纹,精神萎靡,啼哭无力,无泪。或可见肢体浮肿。或见紫癜、鼻衄、齿衄等。舌淡或光红少津,脉弱。多见于本病之晚期。

  2.积滞

  (1)乳食内积:面黄少华,烦躁多啼,夜卧不安,食欲不振,腹部胀满,大便溏泄酸臭或便秘,小便短黄或如米泔,伴有低热。舌红,苔腻,脉滑数,指纹紫滞。

  (2)脾虚夹积:面色萎黄,形体较瘦,困倦无力,夜寐不安,不思乳食,腹满喜伏卧,大便稀糊。唇舌淡红,苔白腻,脉细而滑,指纹淡滞。

  小儿面黄肌瘦,烦躁爱哭,睡眠不安,食欲不振或呕吐酸馊乳食,腹部胀实或时有疼痛,小便短黄或如米泔,大便酸臭或溏薄,或兼发低热,指纹紫滞,此为乳食积滞的实证。治疗应用消乳消食,导滞和中之法。方药可用砂仁3g,神曲10g,生麦芽10g,陈皮6g,莱菔子6g,白术6g,茯苓6g等药物治疗,中成药可用化食丸、消乳丸等。简单的方是指由于喂养不当,或由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而导致全身虚弱、消瘦面黄、发枯等慢性病证。疳证与麻疹、惊风、天花并称为儿科四大证。但古代所说之“疳积”已与现代之“疳积”有了明显的区别,在古时候,由于生活水平的限制,人们常常饥饱不均,对小儿喂哺不足,使脾胃内亏而生疳积,多由营养不良而引起,也就是相当于西医所讲“营养不良”。而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且近来独生子女增多,家长们又缺乏喂养知识,盲目地加强营养,反而加重了脾运的负荷,伤害了脾胃之气,滞积中焦,使食欲下降,营养缺乏,故现在的疳积多由营养失衡造成。

小儿疳积预防:

小儿疳积应该如何预防?

  1.注意调养:在喂养方面,应注意遵循先稀后干,先素后荤,先少后多,先软后硬的原则。

  2.注意营养搭配。

  3.必要时应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别是对原发病、消耗性疾病的治疗。

  医学(中医)上称之为“挑疳积”。

  小儿针挑疗法又称“挑四缝法”、“挑疳积法”,是用三棱针(或其他钢针)选准特定部位和穴位,挑破皮层取出皮下脂肪,用以治疗小儿疳积(包括虫积)的一种外治方法。

  本疗法系从古代中医砭刺术中派生而出。最早见于《针灸大成》,在其他中医学典籍中记载甚少,但却以其方法简便、疗效显著而广为流传。包括挑液法和挑脂法两种。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