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症状自测 > 全身 > 正文

血压偏低是怎么回事,血压偏低怎么办?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4-01-01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血压偏低部位:

全身

血压偏低科室:

内科 心血管内科

血压偏低相关疾病:

暂无

血压偏低相关检查:

血压偏低应该如何诊断

  低血压病人主要临床表现:病情轻微症状可有:头晕、头痛、食欲不振、疲劳、脸色苍白、消化不良、晕车船等;严重症状包括:直立性眩晕、四肢冷、心悸、呼吸困难、共济失调、发音含糊、甚至昏厥、需长期卧床。这些症状主要因血压下降,导致血液循环缓慢,远端毛细血管缺血,以致影响组织细胞氧气和营养的供应,二氧化碳及代谢废物的排泄。尤其影响了大

血压偏低概述:

  低血压是体循环动脉压低于正常的总称。一般来说按常规测量法,测得成人肱动脉血压低于90/60mmHg(12.0/0.8kPa)时,可称为低血压。原发性低血压病主要有以下表现:疲乏、无力、头痛、头晕、前区隐痛、不适、精神萎靡不振、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和失眠等。

血压偏低病因:

血压偏低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无论是由于生理或病理原因造成血压收缩压低于100mmHg,那就会形成低血压,平时我们讨论的低血压大多为慢性低血压。慢性低血压据统计发病率为4%左右,老年人群中可高达10%。慢性低血压一般可分为三类: ①体质性低血压,一般认为与遗传和体质瘦弱有关,多见于20-50岁的妇女和老年人,轻者可无如何症状,重者出现精神疲惫、头晕、头痛,甚至昏厥。夏季气温较高时更明显。②体位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是患者从卧位到坐位或直立位时,或长时间站立出现血压突然下降超过20mmHg,并伴有明显症状,这些症状包括:头昏、头晕、视力模糊、乏力、恶心、认识功能障碍、心悸、颈背部疼痛。体位性低血压与多种疾病有关,如多系统萎缩、糖尿病帕金森氏病、多发性硬化病、更年期障碍、血液透析、手术后遗症、麻醉、降压药、利尿药、催眠药、抗精神抑郁药等,或其他如:久病卧床,体质虚弱的老年人。③继发性低血压:由某些疾病或药物引起的低血压,如脊髓空洞症,风湿心脏病,降压药,抗抑郁药和慢性营养不良症,血液透析病人。

血压偏低诊断:

血压偏低鉴别诊断:

血压偏低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对低血压患者注意询问以下情况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1.询问除低血压外,有无其他血管症状,有无其他系统疾病,如无则考虑为原发性低血压。

  2.询问有无急重症造成急性血容量不足或急性心功能减低、心排血功能障碍。

  3.询问有无引起低血压症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及外周血管疾病有无高原居住史。有无引起低血压症的内分泌系统疾病及临床表现。有无代谢性疾病、脊髓病变。

  4.询问低血压状态是何时发生的,与临床上出现的症状体位有无明显关系。有无长期卧床病史。有无外科手术,外伤而导致自主神经损害的原因。

  5.询问低血压发生的时间长短,临床表现与服用药物的关系。通过详细询问以上情况,能明确低血压是原发性或继发性,是否为急性低血压,结合临床其他资料,可能明确原发病因。

  低血压病人主要临床表现:病情轻微症状可有:头晕、头痛、食欲不振、疲劳、脸色苍白、消化不良、晕车船等;严重症状包括:直立性眩晕、四肢冷、心悸、呼吸困难、共济失调、发音含糊、甚至昏厥、需长期卧床。这些症状主要因血压下降,导致血液循环缓慢,远端毛细血管缺血,以致影响组织细胞氧气和营养的供应,二氧化碳及代谢废物的排泄。尤其影响了大脑和心脏的血液供应。长期如此使机体功能大大下降,主要危害包括:视力、听力下降,诱发或加重老年性痴呆,头晕、昏厥、跌倒、骨折发生率大大增加。乏力、精神疲惫、心情压抑、忧郁等情况经常发生,影响了病人生活质量。据国外专家研究低血压可能导致与脑梗塞和心脏梗塞。直立性低血压病情严重后,患者可出现每当变换体位时血压迅速下降,发生晕厥,以致被迫卧床不起,另外诱发脑梗塞、心肌缺血、给病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问题。

血压偏低预防:

血压偏低应该如何预防?

  平时养成运动的习惯,均衡的饮食,培养开朗的个性,及足够的睡眠。所以低血压的患者,应过规律的生活。

  低血压患者入浴时,要小心防范突然起立而晕倒,泡温泉也尽量缩短时间。

  对血管扩张剂,镇静降压药等慎用。

  有直立性低血压的人:可以穿弹性袜。夜间起床小便或早晨起床之前先宜活动四肢,或伸一下懒腰,这样活动片刻之后再慢慢起床,千万不要一醒来就猛然起床,以预防短暂性大脑缺血。也可以在站立之前,先闭合双眼,颈前屈到最大限度,而后慢慢站立起来,持续约10一15秒钟后再走动,即可达到预防直立性低血压的目的。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