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症状自测 > 盆腔 > 正文

尿道烧灼感是怎么回事,尿道烧灼感怎么办?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3-08-30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尿道烧灼感部位:

盆腔

尿道烧灼感科室:

外科 泌尿外科

尿道烧灼感相关疾病:

暂无

尿道烧灼感相关检查:

尿道烧灼感应该如何诊断

  尿频、排尿灼痛和血尿。急性期男性可有尿道分泌物,开始为黏液性,后有多量脓性分泌物;女性则少有分泌物。转为慢性时表现为尿道刺痛和排尿不适,尿道分泌物减少,呈稀薄浆液状。急性发作时耻骨上区和会阴部有钝痛,可见尿道口发红,有分泌物。   尿道炎的诊断除根据病史及体征外,需行尿道分泌物涂片检查或细菌、支原体培养,以明确致病菌。尿道炎诊

尿道烧灼感概述:

排尿时伴有尿道烧灼感和疼痛都是尿道炎的临床显著的症状。

尿道烧灼感病因:

尿道烧灼感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引起尿道炎常见的原因如下:①尿道损伤:尿道器械检查引起的尿道黏膜擦伤,可破坏尿道黏膜防御功能,导致细菌感染。②尿道内异物:自外界放入的异物或尿道内结石等,停顿稍久即可导致尿道感染。③尿道梗阻:如包皮口狭窄、尿道外口狭窄、尿道狭窄、后尿道瓣膜、尿道肿瘤、女性处女膜伞、尿道口处女膜融合等,因排尿不畅,尿液积存于尿道内可继发尿道感染。④邻近器官炎症,如前列腺炎精囊炎阴道炎或子宫颈炎等可蔓延到尿道,此常为慢性后尿道炎的顽固病灶。⑤常与性生活有关,不洁性生活易引起尿道感染。

  (二)发病机制

  感染途径有上行性感染和下行性感染。根据致病菌的不同可分为:①非特异性尿道炎,致病菌以大肠埃希杆菌、链球菌属及葡萄球菌属最常见;②特异性尿道炎,又称淋病性尿道炎(gonorrheal urethritis),简称淋病(gonorrhea),致病菌为淋病奈瑟菌;③非淋病性尿道炎(non-gonococcal urethritis),致病菌为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嗜血短杆菌、真菌、阴道毛滴虫、尖锐湿疣单纯疱疹病毒等。

  尿道急性炎症时,尿道外口红肿,边缘外翻,黏膜表面常被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所黏合,有时有浅表溃疡。镜下可见黏膜水肿,其中有白细胞、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毛细血管明显扩张,尿道旁腺体充血或被成堆脓细胞所填塞。

  慢性尿道炎病变主要在后尿道、膀胱颈和膀胱三角区,有时蔓延整个尿道。尿道黏膜表面粗糙呈暗红色颗粒状,因有瘢痕收缩,尿道外口较正常小。镜下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少数白细胞,纤维母细胞增加。

尿道烧灼感诊断:

尿道烧灼感鉴别诊断:

尿道烧灼感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尿道痒感,排尿时有烧灼感是霉菌性尿道炎的诊断症状。霉菌性尿道炎是霉菌引起的尿道炎症性病变。

  尿道刺痒:排尿时尿道轻微灼热感、刺痒感都是尿道炎的常见症状。尿道炎是一种常见病,多见于女性,临床上分为急性和慢性、非特异性尿道炎和淋菌性尿道炎,后两种临床表现类似,必须根据病史和细菌学检查加以鉴别。

  尿道内虫咬感或阴道内虫爬感:性病神经症多数都有恐惧不安、焦虑或抑郁,自述头晕头痛、失眠、噩梦、心悸、食欲不振、耳鸣、乏力等。常感排尿不尽不畅,或尿道瘙痒,疼痛不适,尿道口有“分泌物”。阴囊、下腹部坠痛不适,腰背酸痛,及遗精早泄月经不调、性欲下降等。严重者可感到尿道内虫咬感或阴道内虫爬感等感觉过敏症状。

  尿频、排尿灼痛和血尿。急性期男性可有尿道分泌物,开始为黏液性,后有多量脓性分泌物;女性则少有分泌物。转为慢性时表现为尿道刺痛和排尿不适,尿道分泌物减少,呈稀薄浆液状。急性发作时耻骨上区和会阴部有钝痛,可见尿道口发红,有分泌物。   尿道炎的诊断除根据病史及体征外,需行尿道分泌物涂片检查或细菌、支原体培养,以明确致病菌。尿道炎诊断并不困难,但要注意其原发疾病和相关疾病的诊治。男性病人若无尿道分泌物,应行三杯试验(即前尿道炎第1杯尿浑浊,有大量脓细胞、白细胞,第2、3杯清晰。后尿道炎第1、3杯浑浊,有大量脓细胞、白细胞,第2杯清晰)。急性期尿道内忌用器械检查。慢性尿道炎需行尿道膀胱镜检查,以便明确发病的原因。有时可用金属尿道探条试探尿道内有无狭窄,必要时行尿道造影。

尿道烧灼感预防:

尿道烧灼感应该如何预防?

  男性预防:

  1.嘱患者在未治愈前避免性行为;禁酒,不吃辛辣食物,多饮水。

  2.家庭中做好必要的隔离,浴巾、脸盆、浴缸、便器等分开使用,或用后消毒。

  3.告诉患者什么是安全性行为,什么是危险性行为,怎样避免危险性行为。

  4.鼓励使用安全套。

  女性预防:

  尿急时,不要延缓上厕所;口渴时,就应多喝水或其它饮料;性交后应排尿并且清洗。在大解后,应用清水加以清洗。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