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慢性菌痢的临床特点,根据临床表现可将其区分为下列三型:
1、慢性隐匿型 患者过去有急性菌痢史,已隔两个月以上无症状,但肠镜检查有病理改变或同时粪便培养痢疾杆菌阳性。
2、慢性迁延型 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腹部症状。如腹痛、腹胀、长期腹泻或腹泻便秘交替出现。粪便间歇地或经常地带有部液或脓血。左下腹压痛,乙状结肠变粗变厚易触及。患者常有营养不良,体重减轻与乏力。
3、慢性型急性发作 患者在慢性过程中,因某种原因,如受凉、饮食失调激惹而急性发作。腹痛与腹泻加重,便脓血,里急后重,可伴有发热,临床与急性菌痢相似。
慢性菌痢主要诊断依据“:①过去急性痢疾史;②粪便外观呈部液性、部液血便或脓血便。镜检可见红细胞及白细胞;③粪便或肠镜从病灶处取标本培养可获阳性结果,多次培养可提高阳性结果。标本越新鲜阳性率越高。粪便的性质与阳性率关系甚大,一般的规律是:脓血样便>血性部液便>税液便>成形便。
与慢性阿米巴性痢疾鉴别,主要依靠粪便镜检发现溶组织阿米巴,或抗阿米巴治疗有效。与其他慢性腹泻的鉴别主要依靠病原学检查和诊断性治疗。
(二)溃疡型肠结核
肠结核多见于20-40岁的女性,多数有肠外结核,以肺结核居多,可有消化不良症状。在急性进展期可有毒血症症状,如发热、盗汗、腹痛、腹泻、体力减退、消瘦等。排便每日3-4次,多在餐后发作,粪便呈糊状或水样便,一般无脓血便。
主要诊断依据:①有结核中毒症状;②肠镜活组织检查为干酪样坏死组织;③抗结核治疗有效。
此外,肠外结核病史有一定参考价值。
(三)肠道菌群失调
在正常大便菌谱中。常住菌占90%以上,其中大肠杆菌和肠球菌各占一半。过路菌不超过 10%,芽胞菌与酵母菌虽也属常住菌,但数量不超过总菌数的10%。如过路菌繁殖显著超过正常值(4O%以上人则引起菌群失调,临床上出现腹泻。双歧杆菌属的减少也是菌群失调的重要因素之一。
主要诊断依据:①多有诱发因素,如体质衰弱,应用广谱抗生素等;②大便菌谱分析;③调节菌群治疗有效。
(四)大肠癌
大肠癌多在中年以上,排便习惯改变,便秘或腹泻或便秘腹泻交替、便血等。
主要诊断依据:①近期内出现持续性腹部不适、隐痛、胀气等;②排便习惯改变;③不明原因的贫血、乏力或体重减轻;④结肠触及肿块;⑤钡灌肠或肠镜检查发现占位病变,肠镜下活组织检查可确诊;⑥直肠癌,肛门指检可触及肿物。
(五)溃疡性结肠炎
本病在我国发病较低,临床症状一般较轻,有严重并发症者少见。
1、发病以20-4O岁最多。腹泻常为早期症状,反复发作,经久不愈。排便每日3-4次,重者每日可达10余次。多伴里急后重。约半数患者有腹泻便秘交替。受凉及饮食失调常为诱因。发作期粪便呈水样或糊状,多数为鼓液血便或脓血便。重症患者常有肠外表现,如关节炎、虹膜炎、结节性红斑等。部分患者肝脾肿大。
2、X线检查:一般不用于活动期重症患者。钡灌肠X线征有:①肠管变细、结肠袋消失、肠倾短;②管壁边缘毛糙呈锯齿状或毛刷样③肠腔内有小龛影或龛状存钡区;④肠腔内有颗粒状充盈缺损,为假息肉。
3、肠镜检查所见:①肠部膜充血、水肿、质地变脆,触之易出血;②就膜呈颗粒感,失去光泽、粗糙不平;③溃疡大多表浅、多发、大小形态不一。溃疡表面有白色渗出物,也可为血性荡液;④假息肉或炎性息肉形状多样,有蒂或无蒂。有时出现桥样增生。
4、诊断依据1993年在太原的全国慢性非感染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根据国际的诊断标准,结合我国的情况,提出了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试行标准:①诊断本病须先排除菌痢、阿米巴性结肠炎、血吸虫病、肠结核、克罗恩病、放射性肠炎等;②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并至少有内镜或X线检查的特征性改变中的1项;或③临床症状不典型,但有典型的肠镜或X线表现或病活检证实。
(六)克罗恩病
克罗恩(Crohn)病与溃疡性结肠炎同属非特异性炎性肠病。可发生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主要侵犯回肠末端。青壮年好发,北京统计平均年龄为35岁,慢性发病,反复发作。
1、常见的症状 腹痛,位于右下腹或脐周,可有腹泻,或腹泻便秘交替出现,粪便可有脓血。发热、体重减轻也常见。
2、常见的并发症 有消化道出血,瘦管形成,肠穿孔形成肠壁或肠管周围脓肿,肠梗阻等。
3、线征 有:①病变呈节段性分布;②可有裂隙状溃疡、肠管边缘有较深的毛刺;③假息肉呈颗粒状充盈缺损;④鹅卵石样改变;⑤肠管可有多发性狭窄。
4、肠镜所见 病变呈跳跃式,溃疡深而不规则或为纵行溃疡,可有假息肉形成。组织活检为非干酪样肉芽肿。
5、诊断依据①临床症状典型者均应考虑本病;②典型的X线表现;③肠镜有纵行溃疡及鹅卵石样改变。④病理组织学检查。
Crohn病与肠结核鉴别较困难,特别是增殖型肠结核。如临床上不易鉴别,可通过肠镜进行活组织检查,也可进行试验治疗,必要时剖腹检查。
(七)胰源性吸收不良
胰源性吸收不良是指由于胰腺外分泌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肠消化和吸收不良所致。常表现为脂肪泻,多见于慢性胰腺炎与胰腺癌的晚期。
胰源性吸收不良的诊断须根据下列一项或多项进行诊断。①患者有脂肪泻与肉质泻,胰腺消化功能试验证明脂肪、肌肉与淀粉的消化均有障碍;②十二指肠引流液中缺乏胰淀粉酶;③胰泌素兴奋试验时,胰腺无消化酶分泌或缺乏正常的分泌,④’‘碘一油酸试验正常,而‘’‘碘一甘油酸酯试验粪便放射性排量增加正常0-4%)⑤给胰酶替代治疗,能改善蛋白与脂肪的消化与吸收不良。
(八)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为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肠道功能性疾病。表现为结肠运动功能过度增强或蠕动波异常。临床上常有腹泻、便秘、腹痛等症状,发病多与精神因素有关。
诊断依据:①临床上有腹泻、便秘、腹痛等症;②无消瘦、发热或腹泻的阳性体征;③粪便检查无阳性发现;④X线钡餐及肠镜检查无器质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