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症状自测 > 腹部 > 正文

腹部型肥胖是怎么回事,腹部型肥胖怎么办?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3-04-16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腹部型肥胖部位:

腹部

腹部型肥胖科室:

内科 消化内科

腹部型肥胖相关疾病:

暂无

腹部型肥胖相关检查:

腹部型肥胖应该如何诊断

  苹果型身材的人腰腹部过胖,状似苹果,细胳膊细腿大肚子,又称腹部型肥胖、向心型肥胖、男性型肥胖、内脏型肥胖,这种人脂肪主要沉积在腹部的皮下及腹腔内。男性腰围大于90cm即2尺7寸,女性腰围大于80cm即2尺4寸,应视为苹果型肥胖。

腹部型肥胖概述:

  苹果型身材的人腰腹部过胖,状似苹果,细胳膊细腿大肚子,又称腹部型肥胖。

腹部型肥胖病因:

腹部型肥胖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苹果型身材主要由不正确的饮食及缺乏运动所致,而更年期女性的雌激素失调可能也有一定影响。 研究表明,肥胖(尤其是腰围大于臀围的“苹果型”肥胖)者易发生胰岛素抵抗。这与脂肪细胞体积增大,受体相对减少,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有关。苹果型身材人士内脏脂肪储蓄过多(即苹果型肥胖) ,那就会造成脂肪过剩,在饭后本应用于储存脂肪的地方就没有了,从而使脂肪溢向血液,容易引起高中性脂肪的病症。另外内脏肥胖还会加快动脉硬化的进程。

腹部型肥胖诊断:

腹部型肥胖鉴别诊断:

腹部型肥胖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腹部型肥胖的鉴别诊断:

  1、上半身肥胖型:进行性脂肪营养不良表现为上半身肥胖型的患者是由于病人的脂肪组织消失、特殊肥胖及正常脂肪组织三者异常而出现的症状。

  2、内脏性肥胖:“内脏肥胖”这个新名词正在为人们所熟悉。所谓内脏肥胖所谓的内脏肥胖大多是因为代谢问题引起的,所以内脏肥胖症状我们也可以说成是“代谢症候群”,它主要是指引起肥胖症,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一系列复杂的生活习惯病的状态。“内脏肥胖”是体内营养过剩,堆积在内。“内脏肥胖”的临床表现为脂肪肝胰腺炎心脏病中风等病症。

  苹果型身材的人腰腹部过胖,状似苹果,细胳膊细腿大肚子,又称腹部型肥胖、向心型肥胖、男性型肥胖、内脏型肥胖,这种人脂肪主要沉积在腹部的皮下及腹腔内。男性腰围大于90cm即2尺7寸,女性腰围大于80cm即2尺4寸,应视为苹果型肥胖。

腹部型肥胖预防:

腹部型肥胖应该如何预防?

  1、补充纤维质。纤维摄取量充足可以帮助肠蠕动,一个正常的成年人一天需要的基本蔬果量为:蔬菜至少要300克,水果要两份(一个苹果算一份)。营养师建议可在米饭中添加杂粮等带有谷壳的食物。不过摄取纤维质时一定要同时搭配水分的摄取,因为纤维如果没有吸水的话,反而会变硬而不易消化。

  苹果和香蕉是最受推崇的助消化水果,因为它们的果胶含量很高,有助于软化粪便,再加上含有大量的果糖,可促进肠道益生菌的发酵,发酵后产生的有机酸不但可刺激肠道正常运作,还能调整肠道内的PH值接近5.5这是让有害菌无法生长的环境,这种方法针对腹部肥胖很有效果!

  2、按摩肚子。按摩腹部就可以促进肠道运动,不过不是随便按就有效,必须顺着肠道蠕动的方向,以顺时针方向画圈按摩10圈,并且在肚脐左上角、右上角和左下角这3个点加强,因为这3个地方是大肠弯曲的位置,建议在每天睡觉前进行,是一种很好的腹部肥胖的减肥方法。

  3、在米饭中加入粗壳类。粗壳类食物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这种非水溶性的纤维质本身就有刺激消化道运动的效果,而且它无法被消化菌素所分解,会在肠道内发挥“扫把”的功效。

  4、喝酸奶。酸奶中的益生菌在肠道内会让其中的纤维素发酵,生成的有机酸就会促进肠道蠕动。不过酸奶也不要喝得过多,因为其中含有比较高的糖分,容易令人发胖,每天一杯就能让身体吸收到足够的益生菌。

  5、早晨空腹吃一个苹果。苹果中丰富的果胶对于柔软粪便具有很棒的效果。

  6、多食产气食物。多食易产气食物,促进肠蠕动加快,有利排便;如洋葱、萝卜、蒜苗、 生蒜、炒黄豆等,利用其产气而增加肠蠕动,有利于排便。

  7、供给B族维生素。多食用B族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如维生素B1可促进消化液分泌,维持和促进肠道蠕动,有利于排便。如粗粮、酵母、麦麸水、蔬菜、豆类及其制品等。

  8、每天应有充分的体力活动。体力活动和锻炼能使全身肌肉强健,增加弹性,也增加肠肌 的弹性,例如每天步行半小时,养成步行上下楼梯的习惯等,都是与助于剪掉腹部肥胖的。

  9、进食洋粉制品。洋粉在肠吸收水分,使粪便软滑,有利排泄。如洋粉果汁冻或凉拌洋粉等。

  10、适当增加脂肪。脂肪有润肠作用,脂肪酸促进肠蠕动,有利排便;但不宜过多,应小于100克/天,试用于腹部肥胖的人群。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