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的慢性传染眼病。流行广、发病率高。婴幼儿和小学生最易感染,常因混合感染而导致各种并发症。沙眼的免疫力较弱,往往会多次重复感染,使病情恶化,损害视力,是致盲的重要因素。
一、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沙眼的传染源是沙眼病人。
(二)传播途径:沙眼是由接触传染的。一般都是通过使用患者的毛巾、手帕、洗脸水、玩具、用品等而感染。
(三)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但婴幼儿和小学生最容易感染。
二、症状
患者初期可无任何不适感觉,以后逐渐出现发痒、发干、摩擦感、畏光、迎风流泪,以及少量粘液或粘液性分泌物。晚期常因睑内翻和倒睫,加剧了角膜溃疡、混浊及眼球干燥等症状,甚至发生严重视力障碍或失明。
三、诊断
(一)诊断标准
1.上穹窿部和上睑板结膜血管模糊充血,乳头增生或滤泡形成,或二者兼有。
2.用放大镜检查可见角膜血管翳。
3.上穹窿部和上睑板出现瘢痕。
4.结膜刮片有沙眼包涵体。
在第一项的基础上,兼有其它三项中之一者可诊断为沙眼。
(二)诊断方法
1.沙眼临床分期。
2.沙眼诊断简易分类。为便于在学校中开展沙眼防治工作,使学校医务人员易于掌握诊断,将沙眼分类简化为:无沙眼、有沙眼与疑似沙眼三种。
$无沙眼:睑结膜表面光滑透明,结膜下血管的轮廓清楚。表示无沙眼,可用”—“符号标记。如上睑结膜及穹窿部血管仅有轻度充血,只有单独的滤泡或乳头一种症状存在,仍诊断无沙。
$有沙眼:凡睑结膜表面(包括部分穹窿结膜)粗糙不平,结膜下的血管模糊,有充血及分泌物,并出现滤泡与乳头,这两种症状同时存在,或伴有灰白色细条状、网状或片状的疤痕,不论病变轻重大小,都可诊断为有沙,以“+”符号标记。
$疑似沙眼:眼睑缘及附近穹窿部结膜有轻度充血,血度轮廓不清,只有单独的乳头或滤泡存在,一律诊断为疑似沙眼,以“?”符合标记。不做沙眼统计,但需治疗,以防止发展。
四、预防
加强宣传教育,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不用手揉挤双眼。提倡一人一巾一盆,用流动水洗脸、洗手;手帕、毛巾要经常洗烫,保持干燥。校医、保健教师应定期进行沙眼普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五、治疗
(一)磺胺药:15~20%磺胺醋酰钠溶液滴眼,每日3~4次,每次1~2滴,一个月为疗程。
(二)0.25~0.5%氯霉素眼药水,或抗菌素眼膏,如四环素、金霉素、土霉素等,以上各药点眼,每日3~4次,连用2个月为一疗程。
(三)0.1%利福平溶液或眼膏,每日3~4次,3个月为一疗程。
(四)滤泡多者应结合药物治疗施行滤泡压榨术,晚期一旦有脸内翻倒睫或慢性眼囊炎并发症时应及早作矫治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