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chlamydia)所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角膜结膜炎,偶有急性发作,然后进入慢性过程。因其在睑结膜表面形成粗糙不平的外观,形似沙粒,故名沙眼。
病因病理
早在1907年在沙眼患者的结膜上皮内即已发现了包涵体,但直到1995年才由我国科学工作者首次利用鸡胚分离出沙眼病原体,为沙眼病原的研究作出了贡献。
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证明沙眼病原体为衣原体的一种,界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简称沙眼衣原体,其抗原性有14种之多,其中A、B、C为沙眼。在卫生条件差的流行区,常兄馗锤腥尽T?⒏腥臼菇崮ぷ橹??a href=http://so.xyxy.net/newsearch.asp?key=沙眼>沙眼衣原体致敏,再遇沙眼衣原体时,可引起迟发超敏反应。这可能是沙眼急性发作的原因,是重复感染的表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沙眼的发病率已大大降低。
临床表现
潜伏期5~14天,双眼患病,多发生于儿童或少年期。轻的沙眼可以完全无自觉症状或仅有轻微的刺痒,异物感和小量分泌物,重者因后遗症和并发症累及角膜,有怕光、流泪、疼痛等刺激症状,自觉视力减退。
沙眼衣原体主要侵犯睑结膜,首先侵犯上睑的睑板部上缘与穹窿部,以后蔓延至全部睑结膜与穹窿部,最后以瘢痕形成而告终。检查时其特征如下:
1.血及血管模糊:由于血管扩张,结膜上皮下有弥漫性的淋巴细胞及浆细胞等慢性炎细胞浸润,使透明的结膜变得混浊肥厚,血管轮廓不清,呈一片模糊充血状。
2.乳头肥大:睑结膜面粗糙不平,呈现无数的线绒状小点,是由扩张的毛细血管网和上皮增殖而成。
3.滤光增生:是结膜上皮下组织在弥漫性浸润的基础上,由局限的淋巴细胞聚集而成。初发时,上睑结膜出现散在细致的黄白色小点,不突出于结膜表面,夹杂在肥大的乳头之间,为沙眼早期诊断依据之一。以后滤泡逐渐增大,变成灰黄色半透明胶状扁球形隆起,大小不等,排列不整齐,易被压破,挤出胶样内容。如滤泡过度增殖,可互相融合成条状,滤泡多出现在上睑和上穹窿部结膜,而下睑和下穹窿部则比较少见。
4.角膜血管翳:在结膜发生病变的同时,首先角膜上缘的半月形灰白区血管网充血,发生新生血管,伸入透明的角膜上皮与前弹力层之间,各新生血管之间伴有灰白色点状浸润,是角膜上皮对沙眼衣原体的一种组织反应,称为角膜血管翳。它是沙眼早期诊断的依据之一。由于血管细小,必须在放大镜或裂隙灯下方可看见。随病情进展,血管翳成排向瞳孔区悬垂下来,形似垂帘,血管翳的末端及周围有灰白色点状浸润或小溃疡,血管翳侵及的角膜表面呈灰白色混浊。当上方血管翳向下越过瞳孔区时,角膜其他方向亦都长出血管翳向中央进行,布满整个角膜。细胞浸润严重时,可形成肥厚的肉样血管翳。(pannus crassus),严重影响视力。
5.瘢痕形成:当沙眼进行数年甚至数十年,所有炎性病变如滤泡、乳头,将发生破溃或坏死,而逐渐被结缔组织所代替,形成瘢痕,这标志着病变已进入退行期。瘢痕最初呈水平的白色线条,以后交织成网状、将残余的乳头及滤泡包绕起来,形成红色岛屿状,最后病变完全变成白色瘢痕,此时不再具有传染性,但严重的并发症和后遗症常使视力减退,甚至失明。
沙眼的病程,因感染轻重和是否反复感染有所不同。轻者或无反复感染者,数月可愈,结膜遗留薄瘢或无明显瘢痕。反复感染者,病程可缠绵数年至数十年之久。
分期:为防治沙眼和调查研究的需要,对沙眼有很多的临床分期方法。我国1979年全国第二届眼科学术会议时,重新制定了以下分期。
Ⅰ期-进行期:即活动期,乳头和滤泡同时并存,上穹窿部和上睑结膜组织模糊不清,有角膜血管翳。
Ⅱ期-退行期:自瘢痕开始出现至大部变为瘢痕。仅残留少许活动性病变。
Ⅲ期-完全结瘢期:活动性病变完全消失,代之以瘢痕,无传染性。
还制定了分级的标准:根据活动性病变(乳头和滤泡)占上睑结膜总面积的多少,分为轻(+)、中(++)、重(+++)三级。占1/3~2/3者为(++),占2/3以上者为(+++),
同时确定了角膜血管翳的分级方法。将角膜分为四等分,血管翳侵入上1/4 以内者为(+),达到1/4-1/2者为(++),达到1/2~3/4者为(+++),超过3/4者为(++++)(图5-5)。
国际上较为通用者为Mac-Callan分期法:
Ⅰ期-浸润初期:睑结膜与穹窿结膜充血肥厚,上方尤甚,可有初期滤泡与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