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1.1 一般资料 患者为本院1997年5月至1998年8月间收治的白内障病例,共计67例(86只眼),年龄32~84a,平均56a,其中男26例,女41例。5.5mm切口组64眼,3.2mm切口组22眼。术前视力:最低为光感,最高为0.4。晶体核硬度的分级:按照LOCS分级,其中二级25只眼,三级45只眼,四级16只眼。
1.2 人工晶体的选择 术前测量角膜曲率及眼轴按SRK-Ⅱ公式计算,以轻度近视-0.5D原则选择人工晶体屈光度。人工晶体采用单片式PMMA5.5mm光学直径Alcon(Acrysof6.0mm),Storz(H60m),Pharmacia(912型)可折叠式人工晶体。
2.3 术后角膜前表面曲率半径变化 术前垂直径大于水平经线,术后不同时期两经线曲率半径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但无显著性差异经t检验P>0.05。3.2mm切口组水平经线在术后1mo的变化差值为0.032,术后3mo水平经线差值为0.004,垂直径最大差值在术后7d为0.078,术后3mo为0.026。5.5mm切口水平经线最大差值为术后1d,数值为0.040,术后3mo为0.051,垂直线术后变化最大值在术后7d为0.036,术后3mo时为0.005。
2.1 术后视力 5.5mm切口组和3.2mm切口组术后1d、1wk、1mo、3mo的裸眼或矫正视力分别为0.4、0.5、0.6、0.7和0.4、0.6、0.7、0.7。3.2mm切口组或矫正视力≥0.5有13只眼(59%),≥1.0有6只眼(27%),5.5mm切口组裸眼或矫正视力≥0.5有44只眼(68%),≥1.0有21只眼(21%)。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角膜散光3 讨论
1.5 观察方法 2组患者均在术后1d、1wk、1mo、3mo时测定裸眼或矫正视力,角膜曲率,用三角函数矢量计算法计算出手术产生的角膜散光,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并作F检验。
1.3 手术方法 常规球后麻醉,86只眼均采用自闭式反眉状巩膜隧道切口,分别为3.2mm和5.5mm。连续环形撕囊,二次水分离,原位乳化核,酌情采用分而治之和碗状乳化吸出术,能量30%~70%,负压2.66~10.64kPa,吸引流量20~30cc. min-1。I/A系统清理残留存质,植入折叠人工晶体或扩大切口植入后房型单片式人工晶体。5.5mm切口组术毕切口水平褥式缝合1针。以上86只眼手术操作均由1人完成,尽可能减少操作上的误差。
二经线变化差值为3.2mm切口组1wk时最大0.118,5.5mm切口组在1wk时最大为0.128,3.2mm和5.5mm切口组曲率半径垂直与水平径均不明显。t检验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1。
角膜散光2 结果
2.2 术后角膜散光变化,用三角函数矢量法计算法计算出手术产生的角膜散光,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并作F检验。术前散光:3.2mm组为0.786±0.008,5.5mm组为0.788±0.001;术后1d~3mo,3.2mm组分别为0.779、0.777、0.786、0.784、5.5mm组分别为0.785、0.784、0.792、0.791。2组之间F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
从1997年5月至今我科对白内障患者采用2种不同切口的超声乳化术,并随访3mo,观察散光和视力情况,现报告如下。
角膜散光1 资料与方法
本组病例术前平均角膜屈折力垂直经线均大于水平经线。3.2mm切口组两径线相差0.010,5.5mm切口组相差0.078,3.2mm术后1d垂直径>水平径组仅0.097。其两经线的改变主要在术后1d~3mo以内。3mo内3.2mm两经线改变,水平经线>垂直经线差值为0.020,3mo时5.5mm两经线改变而垂直径仍大于水平径与术前差异不大差值为0.094,因此从上述的变化来看角膜前表面曲率半径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但无显著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