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据悉,这篇报告日前在相关网络上发表后已经获得业界的广泛重视,美国南加州一家专门研究弱视治疗的公司,已经表示有兴趣与他讨论这个结果,不过他本人则表示,由于这项结果是来自于实验室的研究,因此样本仍不够大,下一步他准备进行临床研究,地点仍以中国为首选,不过他也不排除未来会向美国的研究机构申请补助,也在美国境内进行相似的研究。
吕忠林说,这个结果令人欣慰。
经过10天的训练,研究人员发现病人的截止频率改善了,对比度敏感曲线也变好了,视力也变好了,判读视力表时平均可以提高两行。值得一提的是,一年后患者回来接受复检时,他们经过改善的视力有90%没有再转弱。
他说,正常人的截止频率相当高,也就是说在看到任何粗细线条时都能加以分辨,但是弱视病人的此一频率则相对较低,对越细的线条越难正确分辨。
他说,一直以来医学界总认为8岁是弱视患者接受治疗的年龄上限,而且治疗的方法也都是让病人把视力正常的眼睛“蒙上”,强迫患者用视力差的眼睛看东西。但是他说,这种方法不但让病人痛苦,效果也不理想,因此他们的研究选择以成年人为对象,方法上则先找出患者在“线条对比度敏感曲线”的截止频率,然后再连续10天、对病人出示不同的(线条)空间频率(也就是线条的粗细),让他们叙述所看到的空间频率,并接受45分钟的训练。
因此,当他在2003年申请到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为奖励海外杰出青年而提供的40万人民币研究补助金后,便开始与母校中国科技大学合作,进行对弱视患者的知觉学习研究,并由后者与安徽医学院共同负责对患者进行实验与训练。
但是研究脑神经出身的他却认为,弱视有时候是因为大脑神经系统出了问题影响到大脑发育,这种病人的眼睛仍然健全,病人不是因为弱视,才影响到认知学习的能力。
据香港《星岛日报》报道,本身也来自安徽的吕忠林说,传统上医学界认为弱视患者接受治疗的最理想时间是在6至8岁的儿童期,过了8岁以后就被认为无法医治,而且医学界也普遍认为造成弱视的原因在于眼睛本身,应该从光学与手术的角度进行矫正。
8岁以后的弱视患者,将不再无法医治!这是美国南加大华裔认知学习教授吕忠林,与中国科技大学合作研究后的最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