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五官疾病 > 眼病 > 青光眼 > 正文

世界青光眼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3-09-29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在发达国家有一半的青光眼患者不知道自己患有青光眼,发展中国家中则有超过90%的青光眼患者对自己的疾病一无所知,甚至从未听说过青光眼。而青光眼失明就是因对此病缺乏正确认识,治疗方法不得当而形成。首先对青光眼危害性认识不足,特别是慢性单纯性青光眼患者。临床症状不明显或休息后症状缓解,自认为没什么大事,丧失宝贵治疗时机,眼底视神经不断萎缩,不知不觉沦为失明,治疗也是渺茫,其次对此病缺乏了解,误诊、误治;青光眼急性发作期,因伴顽固性失眠、剧烈偏头痛、恶心呕吐、心急烦躁、大便异常等症状,易被误诊为失眠、头痛、心脑血管、胃肠、神经精神病变,采取错误治疗方案,使病情没有得到诊治而失明。有人认为一旦患上青光眼认为此病是不治之症,使患者丧失治疗信心,放弃治疗或错失治疗时机,最终导致失明。

  视神经和视野损害是不可逆的。由于此种损害是逐渐进展的,患者常常不易察觉,因此早期发现并治疗对防盲至关重要。对于那些具有青光眼危险因素的个体,特别是高眼压、老年人、非洲裔血统、青光眼家族史、血管痉挛、低血压以及高度近视眼的患者,定期检查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此外,尽管有强烈的证据显示降低眼压会延缓青光眼的发病和进展,许多报告表明青光眼患者治疗的不依从性从5%到80%不等,造成如此大的变异的原因是不同报告采用的不依从性的定义以及其评价方式不同。

    青光眼属双眼性病变,可双眼同时发病,或一眼起病,继发双眼失明,一旦患上青光眼,就必须按双眼病变对待,不能盲目的认为我一眼患青光眼失明了,还有另一只眼睛。青光眼尽管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但原发性青光眼随年龄增长而增多,因此在老年人中更常见,其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预计到2020年,全世界将有7960万人患有青光眼,其中1120万人最终可能发展为双眼盲。

    事实上,近年来,青光眼的诊断和治疗有了长足的发展。视神经、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图像以及视野检查技术的进步使其早期诊断成为可能,同时治疗更为成功,预后得以改善。对于多数青光眼患者而言,药物治疗是有效而实用的,而对于那些药物控制不良的患者,激光或者手术治疗常可获得成功。

    青光眼是全球第二位可治疗的致盲性眼病,作为不可逆盲的重要原因,青光眼的防治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在世界各国致盲眼病的排名不断攀升。有资料称,在我国青光眼的发病率为0.21—1.64%。致盲率为10—20%。也就是说每100个盲人当中就有10—20个是因青光眼而失明的。

    青光眼的症状因青光眼的类型不同而不同,可急可缓,可剧烈可温和,甚至可以毫无症状,千差万别,各人表现不一。典型的症状有眼胀痛、虹视(看灯光周围有彩虹样彩环)、雾视(似在烟雾中),伴有头痛、恶心、甚至呕吐等。其特征就是眼内压间断或持续性升高的水平超过眼球所能耐受的程度而给眼球各部分组织和视功能带来损害,导致视神经萎缩、视野缩小、视力减退,失明只是时间的迟早而已,在急性发作期24-48小时即可完全失明。

2008年3月6日第一届“世界青光眼日”。为了战胜因对青光眼无知而导致如此多的患者视力丧失,世界青光眼联合会(World Glaucoma  Association ,WGA)和世界青光眼患者联合会(World Glaucoma Patient Association,WGPA)已经协力发起了一项全球性行动,即每年一次的“世界青光眼日(World Glaucoma Day)”,目的是通过这种形式来启动青光眼知晓活动,在各国征募各级政府部门、眼保健专业人员和广大患者的积极支持,提高青光眼的知晓率。

    青光眼是具有病理性高眼压或视盘灌注不良致视神经损害和视功能障碍的眼病,也是一种发病迅速、危害性大、随时导致失明的常见疑难眼病。

  我们每个人都应记住这一天。世界范围内许多团体和个人已经志愿组织上述类型的各种活动。也有人提出了一些新颖的建议和想法:如眼科杂志出版青光眼专刊或重点号;其他的科技期刊发表青光眼方面的社论;一组志愿者将在日内瓦年度马拉松比赛时打出“世界青光眼日”的旗帜。在拉丁美洲拍摄了一段娱乐电影片段,用幽默的方式来提醒患者好的治疗依从性是远离青光眼这一“视力窃贼”的最好方法。

  举办“世界青光眼日”的成功还依赖于各国眼科医师的积极参与,应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策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断积累的步伐将决定我们能走多远。随着“世界青光眼日”的邻近,让我们迈出第一步,问问自己“我能做什么?”,使这一行动获得成功。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