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軍總醫院眼科部主任呂大文表示,
青光眼流行病是一個慢性使人失明的疾病,傳統診斷青光眼包括三個條件:眼壓高、視神經病變及視野缺損。因此在台灣地區有許多人在體檢發現眼壓大於21毫米汞柱後,就被轉到眼科評估;事實上,眼壓高不一定是青光眼,眼壓不高也不一定不是青光眼。
呂大文表示,低眼壓青光眼的特性是,眼壓多次測量皆低於21毫米汞柱,但視野的變化與視神經變化皆與一般青光眼患者無異,由於眼壓不高,檢查時常被忽略,唯有靠詳細眼底檢查才能找出。台灣地區目前雖並無大規模青光眼流行病學的數據,依健保申報資料顯示,診斷為低眼壓青光眼的患者顯然要低於日韓兩國,但實際上是否真的這麼少,仍需進一步研究。
青光眼流行病又稱綠內障,是世界各地成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當某些因素導致房水分泌增加或排出受阻時,會造成眼壓升高。若眼壓超過正常眼所能忍受的程度時,會使某些視神經受到傷害,於是在視野上出現缺損,這就是青光眼。雖然它不會傳染,也不會危及生命,但是若沒有儘早發現,沒有控制眼壓,病情將逐漸惡化,視神經受損愈來愈明顯,視野缺損的程度漸漸擴大,最後將導致視力完全喪失。
9月初在澳洲凱恩斯舉辦的第五屆亞太澳青光眼大會,日本崎阜大學的山本教授即指出,日本的青光眼患者中,有2/5眼壓從來都未曾高於21毫米汞柱,而一般人以為,占亞洲人多數的隅角閉鎖性青光眼,目前在日本已不到所有青光眼患者的1/5。韓國首爾的金昌士教授也指出,韓國低眼壓青光眼患者有愈來愈多的趨勢,雖然無確切的流行病學資料,但他估計約達1/3。
依據亞太澳青光眼學會對於亞太澳地區青光眼概況分析,此區域青光眼的盛行率在1.5%至3%間,但通常診斷確立的時間要較歐美晚三至五年,因此亞太澳青光眼學會建議40歲以上的成年人每年至少做一次眼科健檢,而且除了眼壓測量以外,詳細的眼底檢查更屬必需。台灣地區由於大家都有健康保險,我們更鼓勵大家,30歲以上的國民每年應做一次詳細的眼睛檢查,如此才能在早期發現,早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