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且莫说古,数十年前,眼镜绝对是贵重物,是身份的象征。茶楼酒肆中,戴眼镜肆意谈笑的人,坐上座的有钱有势,坐下位的则可能有点清名。普通百姓老者,至今谈到水晶镜片,谈得天花乱附,似有一种敬畏。乡场上忽然闯来一位眼镜书生,平素鱼肉乡民的里胥中见书生一领青衫布衣打扮,也不敢轻易发难。假洋鬼子之类,手执"克莱顿大学"文凭,留洋归来,必戴金边眼镜,文明的水平全在两块玻璃上了。
宣统皇帝,眼睛近视,师傅中有老外,他有好多副眼镜。见过他一张照片,眼镜架是金框,典雅的洋玩意儿。不知这些眼镜还在否,传达室下来当是极有品位的收藏品。
眼镜在中国出现于何年何月?以前读过某文,依稀记得文章将眼镜历史上溯很远,以为是中华首创的珍物。我觉得其说有些勉强。与袁枚齐名的清代诗人赵翼(1727-1814)所著《瓯北诗抄·初用眼镜诗》云"相传宣德年,来自番舶驾,初本嵌玻璃,薄如纸新砑。"明宣德年指1426年至1435年,距今五百多年了。眼镜由外国船带入中国,自明代开始,应该是可信的。从这段诗,也可知道这样一个信息:初戴眼镜的人多是读书人,或者是有文化兼有地位的上层人物。
眼镜这玩意,可以说家家离不得。读书人戴近视眼镜、散光眼镜。不大读书的戴副平光眼镜,譬如太阳镜什么的,除得遮阳挡风沙的好处这外,就像戴了"文明片"的书生一样,透出几分雅气来。老太爷读书看报,老太婆穿针走线,何曾离得开老花镜。母亲在时,喜欢闲坐二楼窗前,鼻架镜子,为儿孙们做"虎头鞋",阳光射着她的白发,镜片不时闪光,飞针走线,朴素而生动。而母亲的老花镜,架子是玳瑁做的,传自她的母亲,当是百年以上的物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