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五官疾病 > 眼病 > 近视眼 > 正文

儿童散光后近视后果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3-09-02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最后,注意孩子的营养,保证孩子的饮食多样化,并让孩子多吃果蔬、杂粮等,少吃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的食品。   另外,家长要监督孩子,让其减少不必要的用眼,如看电视、玩游戏等,孩子长时间用眼,家长应让其进行间断休息,休息期间可闭眼、做眼保健操等,另外,多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让眼睛获得很好的休息,增强体质,体质好,近视的发展也会减缓。
  同时,家长应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用眼姿势,戴镜习惯,教导孩子双手匀力摘戴,避免眼镜变形,定时清洗眼镜,眼镜若变形损坏应及时到配镜处修理调整;家长应尽量使用白炽灯、经鉴定合格的护眼灯等,来给孩子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光线,照明亮度以柔和为宜。
  家长需细心指导儿童近视的缓解和治疗,需要家长的参与,同仁医院配镜中心的医生吴敏给家长同志提出如下建议:首先,家长应带孩子在正规的医疗配镜机构验光配镜,听从医师、验光师和制镜师的建议,配镜后6—12个月定期检查一次,度数变化及时更换眼镜。
  唐萍进一步指出,戴用不适当的眼镜如:没有验光或验光不准,眼镜度数未随眼睛度数的变化而及时调整,眼镜加工不当等都会增加眼睛的负担,使度数快速加深。对于儿童戴镜,我们建议,如果散瞳验光近视度数超过200度,或散光超过100度,最好长期戴镜,这样才能较好地呵护脆弱的眼睛。
  配镜并非一劳永逸唐萍说,配镜并不能一劳永逸地缓解近视症状,配镜后还需要进行细心的护理。近视儿童戴用合适的眼镜,注意用眼卫生,近视度数增长会有所减缓。但如果继续让眼睛“疲劳”作战,依旧会导致视力迅速减退,近视度数明显加深。如果成为高度近视或超高度近视(近视1000度以上),还容易引起视网膜出血和脱离,甚至导致失明。
  对于有家长担忧的儿童配戴眼镜后,视力反而加深的问题,唐萍说,近视度数发展与戴眼镜并无直接关系。有了近视如果不戴眼镜会产生两种后果:一是看不清远处的目标,习惯性眯眼皱眉视物,容易造成视力疲劳,影响学习、工作和容貌;二是视物时两眼眯成一条缝,长此以往,上下眼睑压迫眼球,出现散光(若散光超过100度且没有得到矫正,可能会引起婴幼儿弱视,青少年视物头痛、恶心,不能长时间看书学习),另外眼肌对眼球的压迫也会导致眼轴增加,使近视度数增长加快。戴上一副合适的眼镜,既可解决视力疲劳,又可防止度数增加过快。
  那么,是否家长只要发现儿童视力模糊,就要给其配戴眼镜呢?唐萍说,儿童散光后近视后果并非如此,只有通过检查,确定是真性近视,方可配镜。若裸眼视力大于0.6且近视度数小于100度,可暂不配镜,但需密切观察,一旦出现视力下降、眼睛不适等症状,应重新验光考虑配镜。
  真性近视才宜配镜唐萍说,目前,对于儿童近视,国内外均无有效治疗方法。角膜塑形镜(即我们常说的OK镜,是通过一种特殊的镜片压迫角膜改变角膜的弧度来减轻近视度数)和后巩膜增强(加固)术(用异体巩膜等材料加强和支撑眼球后部,以稳定近视度数)等方法曾被采用。角膜塑形镜配戴舒适性略差,须每日清理,定期检查,根据角膜曲率定期换镜,费用高,且停戴一段时间后度数会反弹。后巩膜增强(加固)术是针对青少年的高度近视所进行的眼部手术,其远期的治疗效果还有待研究和观察。因此,国内外权威机构对青少年近视的指导均是配戴合适的眼镜矫正视力。
  儿童活泼好动,戴上眼镜会给他们的运动带来不便儿童散光后近视后果。但出现近视后,眼睛会感到干涩和疲劳,如果不戴眼镜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唐萍说,大多数近视是遗传与环境的综合作用,如果父母高度近视(近视600度以上,亦可隔代遗传),那么儿童的基因中就可能存在近视因子,容易成为近视眼;其次,用眼不当、照明不足、长时间看电视、玩电脑等也是视力“杀手”;另外,饮食中脂肪、淀粉、糖含量过多,维生素、纤维素过少等均可造成近视。
  新生儿大多数眼轴较短,因此幼年时通常表现为远视眼,随着身体的发育眼轴增长,远视度数逐渐减小,儿童发育过程中表现为远视眼—正视眼—近视眼。
  儿童为什么会成为近视眼呢?北京同仁医院验光配镜中心技术总监唐萍说,儿童散光后近视后果近视的原因一是眼球前部和后部正中的距离即眼球轴长度变长;二是角膜与晶状体的屈光力增强。眼球中的晶状体与睫状体相连,睫状体中睫状肌的收放可改变晶状体曲度,引起屈光力改变,如果睫状肌持续疲劳,其调节功能变差,就会出现近视。
  遗传与环境“合谋”
  眼睛是我们心灵的窗户,是我们与世界沟通的桥梁。最近的一份调查显示:我国小学生的近视发病率为22.78%,中学生为55.22%,形势非常严峻。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