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五官疾病 > 眼病 > 近视眼 > 正文

近视眼的人平常应该多吃或者多喝些什么呢?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3-07-08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近视与饮食

近视是一种眼病。容易形成在人体发生、生长阶段,即胎生期、婴幼儿期、少年期、青年期。视力低下的发病率随年龄、学龄的增长而升高。7岁儿童的发病率约为7%,15岁时上升为40%,到22岁时高达80%。视力,低下的发病率出现四次突增高峰,年龄分别为9岁、12岁、15岁、17岁。后三个高峰恰好是小学、初中、高中年龄,显然与他们学习紧张,负担过重,酿成视觉疲劳有关。视觉疲劳病因有多种,但造成近视的直接原因,还是眼视力的超限活动。每个个体的承受能力不同,就出现了发病与否,发生率高低的差别。因此,就需要扭脱出眼睛局部的范畴,全面地、系统地去探讨近视预防问题,体魄健康、合理采光、用眼有度、遗传工程等等。而营养饮食却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发育各阶段,都要重视青少年饮食调理问题。

近视眼虽大部分为出生后显现的病症,但不能不与其先天异变有关。胎生期是眼睛的造型、奠基阶段。此期间眼发育瞬息万变,快速非常,稍有失误,就动摇了正常生长的基础。现在,人们都感到青春期近视发生提前了。从高中到初中、小学以至学龄前儿童,越来越早。这就不能排除胎生期种下的隐患。因此所说各期保健营养包括母体孕期和出生后各期全程在内。饮食与视力的关系越来越引起专家们的重视。含钙食物美国学者发现青少年近视普遍缺少钙元素。日本学者证实钙与眼球的形成有关。眼球巩膜(眼球外壳最外一层)变得柔软无力弹性减退,眼球就会变得容易伸长,时间久了就容易近视。因此,为防止近视,应多食含钙丰富的食物,如:虾、海带、大豆、蔬菜、牛奶、花生、橙桔和蛋黄等。

在人类食物中,除乳类外,钙质含量普遍偏低。例:肉类,每公斤瘦肉含钙不足100毫克。而孕妇、乳母、绝经后妇女及老年人的日摄入钙量不应低于1500毫克,因此若靠食肉获得所需的钙,则每人每日需食肉5~10千克,这是办不到的。奶和乳制品的钙含量在人类食品中首屈一指。每毫升牛奶的钙含量超过1毫克,并且奶中的钙质易被人体吸收。我国人民向来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没有饮奶的习惯,这是我国膳食结构的致命弱点之一。北京地区居民营养调查:钙摄入量明显不足。托幼机构、小学、大专院校、机关、农民、敬老院等,均不足500毫克。其中儿童、青少年、孕妇和老年人的低钙摄入情况,尤其令人担忧。在42名受检者的血清钙含量结果表明,缺钙者占40%,学龄前儿童缺钙者占60%以上。早、中、晚期孕妇的钙摄人量均不足,以怀孕晚期妇女缺钙最甚,其实际摄入量尚不足应摄入量的一半。

可见,孕妇、婴幼儿、青少年缺钙不仅是关系到近视发病,更是关系到全民族体质的一件大事。含维生素A的食物维生素A可以预防结角膜干燥和退变,并能增强眼睛在黑暗中的视力。含维生素A的食物有猪肝、鸡肝、蛋黄、牛奶和羊奶等。

含维生素C、B的食物这类营养素能把人体疲劳时所产生的代谢产物尽快处理掉。此类食物有鲜枣、柑橘、西红柿、马铃薯、肉类、动物肝、肾和乳类等。

含核黄素的食物核黄素能保证眼睛的视网膜和角膜的正常代谢。富含核黄素的食物有牛奶、干酪、瘦肉、蛋类、酵母和扁豆等。

含铬的食物美国纽约大学通过对大量青少年近视的病例分析,人们日常饮食中缺乏铬和摄入蛋白质过多,均可导致近视,当人体内铬含量下降时,胰岛素的作用就明显降低,血浆的渗透压就会上升,从而导致眼的晶状体和眼房水因渗透压的改变,促使晶状体变凸、屈光度增加而造成近视。人体内所需要的铬,主要应从含铬量丰富的天然食物中摄取。含铬量较多的食物有糙米、玉米、红糖,此外瘦肉、鱼、虾、蛋类以及萝卜、豆角中也有一定含量。

儿童不宜多吃糖食糖食过量摄入,可使眼内一些组织的弹性降低,眼轴容易延长。另有解释称,血糖量高时,眼房水渗透压改变,房水可能进入晶状体,促使晶状体变凸,从而使屈光度增加,造成近视。

含咖啡因的食物咖啡因能增加呼吸的频率和深度,促进肾上腺的分泌,兴奋神经系统,使人抵抗疲劳。含咖啡因的食物有茶叶、咖啡和巧克力等。

改善脑、眼灵敏度的食物人的聪明度由多方因素决定,但其中营养的作用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据研究,人参何首乌、枸杞及动物脑等,确有助于人体大脑细胞发育,强壮神经,增强体质,心灵眼明等作用。钙、镁、磷、谷氨酸,维生素B2等,均为增强思维能力所不可少的物质。蛋黄中含有丰富的卵磷脂、乙醚胆碱,对促进大脑功能、智力发育,增强记忆、改善视觉大有益处。被誉为 "智慧酸"的谷氨酸,是人体大脑需要的重要成分,能消除脑代谢中"氨"的毒害,在鲜奶、鲜肝、啤酒中含量较高,这些都是促进入脑智慧的食物。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