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⑵血清学检查结膜囊内病毒分离阴性者还可采用血清学检查。恢复期(2周左右)中和抗体滴度高于急性期4倍以上即可确定诊断。
⑴病毒分离从中患者结膜囊内分离病毒,以患病后第1天阳性率最高,3天后开始下降,5天后为阴性。
2.实验室诊断
1.临床诊断本病在大流行时期诊断不难,但在流行初起时或散发病例,如不注意,可与细菌或其它病毒引起的结膜炎相混淆。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诊断鉴别 ⑸神经系统并发症临床极少见。目前仅有印度报千35例,塞内加尔8例,我国台湾33例、上海10例。申野综合文献报告,该并发症具有如下特点:①多发生于成年男性;②常在结膜炎后2~3周发生;③前驱症状有发热、倦怠、头痛及感冒样症状;④初起表现为神经根刺激症状和急剧的肌力低下,数日后表现为运动麻痹;⑤瘫痪为弛缓性,主要累及下肢;⑥重视者可造成肌肉萎缩,轻度或中等者可恢复正常。虽然上述神经系统合并症发生率很低,但较为严重,并可遗留永久性瘫痪,因此值得警惕。 ⑷其它症状多数病例在发病时,可有耳前颌下淋巴结肿大,并有压痛。该症状随结膜炎的消退而消失。极少数病例尚可出现虹膜炎的改变。 2)点状上皮下浸润30%左右的患者结膜炎消退后出现点状上皮下浸润。通常只有数个浸润点,多在角膜的中心部,必须通过裂隙灯才可发现。多数在1~4周后自行消失。一般不造成视力损害。皮质素点眼,数日内即可消失。 1)多发性多膜上皮剥脱发生率高。发病三小时后角膜上皮即可出现针头大小之多发性上皮剥脱,呈散在或排列成条状、片状分布,是引起眼痛、异物感的主要原因。3~4日后可自行消失,少数持续2周以上。 ⑶角膜表现 2)滤泡形成较ekc少。早期因睑结膜浮肿而不明显,3~4天后待浮肿消退,才能发现穹窿部结膜有较多细小之滤泡形成。 1)球结膜下出血发生率高达70%以上,因而有“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之称。好发部位在颞上方,出血多为斑点或片状,色鲜红,严重时可波及整个结膜下都有出血,与外伤性结膜下出血极相似。出血多在1~2天之内发生,轻者一周左右自行吸收,重者需1月才能吸收。临床上根据结膜下是否出血分为两型:出血型多见于年青患者;浮肿型则见于高龄患者。 ⑵结膜表现 ⑴眼睑肿胀轻重不同,所有患者都可发生。其肿胀为浮肿性,不伴红痛,通常数日即可消退。 3.他觉症状包括眼睑肿胀,结膜下出血,多发性角膜上皮剥脱,点状上皮下浸润,结膜充血、浮肿、结膜滤泡及耳前淋巴结肿大等。 2.睡觉症状起病急,开始时可为双眼,也可为单眼,但迅速累及双眼。发病后即出现剧烈的异物感、眼痛及怕光流泪等症状。分泌物初起为浆液性,以后变为粘液纤维素性。一般病毒情于1~2天发展以顶点,3~4天后逐渐减轻,7~10天后恢复正常。少数病例出现头痛、发热、鼻塞、喉痛等症状。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临床表现 本病多发生于夏秋季节,主要通过水或直接接触传染。人类对本病普遍易感,无性别差异。各年龄都可发开门见山,10岁以下儿童虽说感染率高,但发病率较低,可能为隐性感染。成人特别是20~40岁者,发病率占80%以上。本病愈后可留下一定的免疫力,但仍可发生重复感染。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简称ahc)是1969年新发现的一种眼病,系有肠道病毒70型所引起,现已波及世界各地,成为目前人类最常见的眼病之一。本病具有发病快、传染性强并可并有结膜下出血和角膜上皮损害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