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五官疾病 > 眼病 > 结膜炎 > 正文

结膜炎能根治吗?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3-04-06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慢性结膜炎的病因
  有的人长期眼红,时轻时重,这很可能是患了慢性结膜炎。慢性结膜炎常为双侧性,有时非常顽固,久治不愈。引起本病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致病原因有感染因素,可由急性炎症未治愈或治疗不彻底转为慢性,多为细菌感染,如Morax-Axenfeld重杆菌、链球菌等,亦可在致病菌毒力不大,同时机体抵抗力较强的情况下,一开始即以慢性症状出现。致病的第二个因素是刺激因素,临床最常见,如不良卫生环境刺激、不良卫生习惯、睡眠不足、烟酒过度。眼本身病变如内翻倒睫、慢性泪囊炎、睑缘炎及屈光不正、隐斜等引起的视力疲劳均可致病。此外,药物如散瞳剂、缩瞳剂,以及化妆品、洗发液等刺激亦可引起。慢性结膜炎主要症状为眼分泌物和结膜充血。分泌物不多,为粘液性,早晨起来时发现内眦有分泌物,白天眦部见白色泡沫状分泌物;结膜充血主要为睑结膜充血,扩张的血管行经清楚。炎症持续日久者结膜可肥厚,但无瘢痕及血管翳。病人自觉症状轻微,主要为痒、灼热、异物感、干涩、眼睑沉重感、视力疲劳等,一般晚间或近距离工作时症状明显,但也有无任何不适者。由Morax-Axenfeld重杆菌引起者,伴有眦部睑缘炎症状。
  治疗首先要查找病因,消除致病因素,而后针对不同致病原因进行恰当处理。对细菌引起者给予适当抗生素眼药水及眼膏,同时加用适量的收敛性眼液。非细菌性者在查找原因并去除的基础上,局部给0.25%~0.5%硫酸锌眼药水或适量皮质类固醇眼药。
  慢性结膜炎的几点注意
  相当一部分慢性结膜炎的病人会有结膜结石,结膜结石是眼睑结膜上皮陷洼或深部管状隐窝等处堆积的脱落上皮细胞和退行性细胞等的凝固物,并非真正的结石。睑结膜上有质硬的黄白色小点状突起,形如碎米,有的散开呈点状,也可密集成群。初起位置较深,结石还埋在结膜下边,一般无自觉症状,以后渐露出于结膜表面。只有在硬结突出于结膜表面时才有异物感,甚至引起角膜擦伤,在此情况下可在表面麻醉下用刀尖或注射针头剔出。
  慢性结膜炎之所以难以根治,主要的原因是一些刺激因素往往未能及时消除,所以除了点眼药水和热敷治疗之外,应设法改善环境,尽量减少接触刺激源,对必须在有较多烟尘或其他刺激性因素等存在的特殊环境里工作的人,配戴有罩的风镜是预防慢性结膜炎的较好方法。另外,注意消除不良卫生习惯,保持充足的睡眠,戒烟限酒,避免化妆品、洗发液等刺激对于预防慢性结膜炎也很重要。实践证明,只要病因明确,治疗和保养得当,多数慢性结膜炎是能治愈的。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慢性结膜炎并不是导致眼睛长期发红充血的唯一原因。如果眼睛长期发红充血,除了慢性结膜炎外,也要考虑有其他疾病的存在,如慢性角膜炎、慢性虹膜睫状体炎、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等疾病。因为这些疾病也可以表现为长期眼睛发红充血而容易被误诊,不可大意。
  慢性结膜炎的治疗与防治
  结膜炎是由于细菌、异物或酸碱等物质所造成,除了眼睛会出现血丝外,并会流眼泪及分泌眼屎。
  一般急性的结膜炎只要使用抗生素的眼药水,很快就能痊愈。但若是受到化学药品的刺激就容易形成慢性结膜炎,虽然症状比较温和,但却不容易根治。
  如果我真的是得了慢性结膜炎那怎么办?
  除了要做药物治疗,并需有充足的睡眠以及均衡的营养。
  覆盖在白眼球上的一层薄膜即称为结膜;结膜炎的原因可能是细菌、滤过性病毒、异物、酸、碱,或者是过敏,染上结膜炎时眼睛会出现血丝,并流眼泪。分泌眼屎;结膜炎可大致区分为急性及慢性二类。
  急性结膜炎主要是由细菌或滤过性病毒所引起,突然出现流眼泪、眼屎增多的症状,只要使用含抗生素的眼药水,很快便可痊愈而且不会有后遗症。
  慢性结膜炎除了由细菌感染之外,机械性的刺激、药品等化学性的刺激也是原因。与急性结膜炎相较之下,症状比较温和,却不容易根治,因此,除了药物治疗外,充分的睡眠及均衡的营养都是重要的根本之道。另外,使用个人的脸盆及毛巾,以免传染给他人。
  黄莲能治一般性的眼疾
  黄莲具有很强的抗菌能力。
  可至中药房购买黄莲粉饮用,一日三回,空腹时饮用。或取黄莲的根五公克以二百公克的水煎六分钟,煮开后冷却便是很好的洗眼液,可以纱布浸泡后洗眼睛。
  避免刺激性强的食物
  在蒜的刺激性很强,有眼疾的人多吃之后,会有眼屎增多、视力减退、眼疾恶化的情形,最好在食用量上有节制。辣椒、芥茉、生姜等对于充血性的眼疾也有害,长针眼时也不可多食。
  日常生活注意事项
  为了预防感染,并防止眼疾恶化,使用专属的脸盆及毛巾,并在使用过后消毒杀菌。
  没有急性结膜炎的传染性大,但毕竟是细菌引起的,还是有传染性的,不注意会传染给孩子。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