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人工晶体植入(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 是近20年来发达地区普遍采用的一种无晶体眼光学矫正方法。从理论上讲,在原晶体位置放置人工晶体最符合眼的解剖和生理光学要求。主要优点是,放大率低于2%,不会出现双眼不等视;光学成像质量较高,分辨力高于眼镜和接触镜,不会产生视野缩小,接近眼的旋转中心,相对稳定,不会产生三棱镜效果,并发症少。
人工晶体依放在眼内部位分为前房型、虹膜固定型和后房型,前两种类型在人工晶体发展初期曾起到一定作用,但因较多的角膜、虹膜并发症而不再使用。
后房型人工晶体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个直径为6~7mm 的透明光学部分起屈光作用,多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制成。另有2个C型或J型支撑襻,固定在光学部分的边缘,依靠自身的弹性,固定于睫状沟或囊袋内,使光学部分保持在瞳孔区。近年来还有一些其他材料和类型的人工晶体在临床上应用。
人工晶体植入方法:通常在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同期进行,也可二期植入。植入手术必须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先将人工晶体下襻送入前房,然后送入光学部分,待两部分进入瞳孔区后,略将下襻向下倾斜进入后房晶体囊袋内,待晶体大部分到位后,再将上襻通过切口送入后房中,轻轻顺时针旋转即可使人工晶体准确到位。
人工晶体手术的主要缺点是因手术造成的并发症,一般讲这些并发症相对较轻,对视力影响不大。
角膜表层镜片术 是近年兴起的一种光学矫正方法。与以上三种方法不同,角膜表层镜片术是将角膜上皮刮除,在角膜表面缝上一个经过精密计算后切削加工的同种异体角膜片,使角膜的屈率增加而达到光矫正目的。与眼内植入人工晶体相比,该手术相对比较安全,可以再次手术,有可能成为今后儿童无晶体眼的主要光学矫正方法之一。
附:晶体脱位
晶体的主要疾病是晶体混浊即白内障。此外尚有晶体脱位及晶体缺如。
晶体依靠悬韧带与睫状体相连接,悬吊在房水中。由于外伤或手术造成悬韧带断裂,先天性悬韧带发育不完全或因眼内病变而导致悬韧带溶解均可引起晶状体位置改变,此时称作晶体脱位或半脱位(luxation of subluxation of the lens)
脱位晶体的位置因悬韧带断裂部位、范围不同而不同。局限性的部分悬韧带断裂可引起晶体向对侧移位;悬韧带大部分断裂,晶体可脱位于玻璃体内,在瞳孔散大时可脱入前房,在有角巩膜缘裂伤时,晶体可从伤口脱出,位于结膜下方。
晶体脱位可出现以下症状和体征:①视力突然下降;②随身体运动,物象有明显的晃动;③单眼复视;④前房加深;⑤虹膜震颤;⑥晶体位于前房内可引起继发性青光眼和角膜损害。
治疗原则,轻度晶体脱位若无症状可暂不处理。若脱位明显或有明显并发症如眼压升高,角膜内皮损伤以及晶体溶解性葡萄膜炎,应尽早手术,摘除晶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