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壮族是生活在我国南方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壮医药是壮族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壮医药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已跻身我国传统医药之林,成为我国民族医学具有代表性的医学体系之一。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文化的振兴,壮医药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国务院2009年在《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了“实施壮瑶医药振兴计划”,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于2012年正式出台了《壮瑶医药振兴计划(2011—2020)》,壮医药这一岭南医药文化奇葩正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为本民族以及八桂大地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发挥重要作用。
壮医与中医同时或相继出现
医学家、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经指出:“有了人类,就有医疗活动”,医药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需求,每一个民族在生存发展的过程中,都曾经有自己的医药发明和创造。壮族和其他民族一样,在与疾病、创伤作斗争的漫长历史中,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经验,并经过历代民间医家总结传承,特别是现代壮医药工作者的发掘、整理和创新,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医学体系。可以说就其起源而论,壮医和中医是同时或相继出现的。壮医药的发展经历了远古至先秦时期的起源阶段、秦隋时期的积累阶段、唐宋至民国时期的初步形成与发展阶段和现代发掘整理阶段,最终从师徒授受、口耳相传发展成为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壮医药以“阴阳为本、三气同步”的天人自然观、“三道两路、脏腑气血骨肉、窍坞主神”的生理病理观、“毒虚致病”的病因病机论和“调气解毒补虚”的治疗原则为核心,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性和地域性,在岭南医药文化中独树一帜,为世人所瞩目。
壮医药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壮族先民早在2500年前就已能制造当时比较先进的青铜浅刺针,在秦汉时期就已认识和使用了数十种动植物、矿物药材;到唐宋时期,形成了包括草药内服、外洗、熏蒸、敷贴及金针等多层次壮医治疗方法。但由于历史上壮族缺乏统一规范的文字,壮医未能形成系统理论,主要在民间流传。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广西民族医药工作者经过近30年的深入挖掘、整理和系统研究,构建了理(壮医天人自然观、生理病理观、病因病机论、壮医毒论)、法(调气、解毒、补虚治疗大法)、方(300多首常用壮医方剂及组方原则)、药(500多种常用壮药及壮药理论)、技(30多类诊疗技法及技术规范)这一完备的壮医理论体系,结束了壮医没有理论的历史,确立了壮医的学术地位,实现了壮医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壮医药研究的主要成果有:
第一,基于壮医对人与自然、人体的生理特点、病理现象和疾病发生与防治的认识与经验,通过总结提炼,多元综合,构建了壮医理论基本框架,奠定了壮医理论体系的基础。
第二,在“毒虚致百病”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壮医毒论理论,进一步充实完善了壮医理论体系,突出了壮医理论的特色,形成了壮医理论指导临床应用的新模式。
第三,基于壮族地区丰富的药物资源、历代壮医的用药经验和大量的验方、秘方,首次明确了壮药的范畴,系统阐述了壮药的基本理论,提炼了壮药组方原则,解决了壮医临床应用问题。
第四,挖掘整理了大批壮医特色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进行了临床验证和规范化研究,建立了一批壮医特色诊疗方法技术规范和应用标准,充实了壮医理论体系的内涵。
迄今为止,广西壮医药工作者已出版了《壮族医学史》、《中国壮医学》、《中国壮医针灸学》、《中国壮药学》等20多部学术著作;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10多项;“壮医药线点灸疗法”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