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药,药,切克闹,安全规则来一套!药,你吃得对吗?”这是果壳网的一个帖子。如今虽然家家可能都备有个应急小药箱,遇到个寻常小病、慢性病,往往未经医嘱,自己掂量着就把药吃了,但“你真的会吃药吗”?
曾有数据显示九成中国人对安全用药缺乏了解,甚至存在严重误区,一些习以为常、不经意的用药习惯,可能会长期损害健康,严重不当甚至可能致死。在这层背景下,日前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十条用药原则,就特别值得关注了。其中核心一点就是“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原则。(12月11日《华商报》)
十条原则,不少是针对民众的健康素养而言,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十大核心信息的第三条至第八条,都是针对居民健康素养和用药常识在讲。包括合法购药、阅读说明、谨遵医嘱、老幼孕患者用药需知、药品存放、疫苗注射常识、保健品认知误区等等。
明文发布,广而告之,苦口婆心,重申常识,这些当然是迫切而必要的。毕竟,不少人有个伤风咳嗽,就自己翻箱倒柜找到啥药,就随便对付一把;不管是风寒、风热还是病毒性流感,都来一包板蓝根或两片阿司匹林,不看药品是否对症,甚至是否过期都不顾,一药解百毒。对大批这样的马大哈,这几条用药原则,是一个温馨提醒,就像提供了一个镜鉴,民众可以时常对比观照,这对民众提升个人健康素养,养成良好的用药习惯,也是一个必要的敦促。
相对这民众层面而言的后七条,对医务层面而言的前两条:“优先使用基本药物”,“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原则”,直指多年来一直备受诟病的药价虚高、看病贵的老大难问题。基本药物优先,用药时尽量遵循“不用,少用,口服,肌注”的次序,这是在用安全理性的用药规则,对抗一直以来的大处方、过度医疗等顽疾。
仅以感冒为例,有点儿头疼脑热,不管大医院、小诊所,有的医生上来就是一句“输液吧,好得快”。可能多喝水不吃药就能自愈,或几元钱的感冒药就能缓解的,在输液后,就医成本就动辄几十、几百。感冒尚且如此,大病更甚。
现在发布了合理用药的原则,但是如果没有强制性的规范,没有斩断背后灰色利益链的超强决心,安全用药原则能PK掉医药潜规则吗?这个拉锯战的胜负,还真是未知数。因为它考验的绝不是医疗常识和健康素养,而是神经更为敏感的多方利益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