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心理知识 > 心理百态 > 正文

依恋类型和成人的人际关系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3-03-20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亲子依恋研究的进展
  摘要 心理学对亲子依恋的研究经历三个阶殷:鲍尔比代表的第一阶段创建了理论框架;爱因斯沃斯代表的第二阶段发展了陌生情境技术并积累了大量观察资料和跨文化资料,80年代以来的第三阶段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依恋与社会情绪的整合等方面有所发展。
  鲍尔比基于他的文化观和动物分离的研究,在《依恋与失落》一书里,从生态学、心理学、心理分析学、精神病学以至控制论、信息论角度,阐述了早期社会依恋理论,解释了儿童对母亲依恋的机制,论述了最初几年母婴依恋关系的发展。这是以鲍尔比为代表的第一个研究阶段。
  以美国心理学家玛丽·爱因斯沃斯(Mary Ainsworth)为代表,依恋研究进入了第二个阶段(60年代末-80年代中期)。通过精心的家庭和实验室观察,爱因斯沃斯等人发明了著名的陌生情景测验,通过对多个样本的分析,划分了儿童的A、B、C三种依恋类型(焦虑-回避型不安全依恋、安全型依恋、焦虑-反抗型、不安全依恋)和8种依恋亚型(A1、A2、B1、B2、B3、B4、C1、C2),探讨了影响母婴依恋质量的因素,并研究了依恋类型的跨文化分布。
  研究的第三个阶段(80年代中期到现在),研究重点转移到从婴儿依恋向青少年依恋的过渡上。主要研究领域有三个:(1)依恋的表征机制,(2)早期依恋关系对其它社会关系的影响;(3)精神病理学上的危险性。这些研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下面我们就对第二和第三阶段的研究作一个概略的回顾。
  1 依恋与依恋行为系统
  在婴儿和童年早期,儿童的依恋主要表现为一系列有固定倾向的行为:(1)想接近某人,(2)与该人分离时紧张不安,(3)重逢时高兴或轻松起来,(4)即使没有紧密接触,也喜欢朝向此人,听其声,观其行,与之交往(Macobby)。依恋行为系统与好几类依恋行为的控制和联系有关。
  鲍尔比指出,母子关系中存在着一种动力平衡,它是以下四种行为的结果:儿童的依恋行为、儿童的探索行为和游戏、母亲的抚育行为、与母亲的抚育相对抗的行为(如为履行家庭职责而无暇关照孩子)。每类行为的结果都会促进或抑制其它三类行为。
  爱因斯沃斯把探索行为作为依恋过程的一部分,但是二者不可能同时发生。
  Bischof又描述了他的任恋行为系统模型,他综合了安全系统和唤起系统,并且考虑到儿童的个体差异。 荷兰心理学者迪芙·范·登,布姆(Dyinph Van Den Boom)在前人和自己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依恋与探索行为的双向模式。 最近,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心理学家Inge Bretherton又提出了一个依恋与社会性情感的相互作用结构。
  2 依恋的个体差异及分类
  Ainsworth将婴儿分成了三大类和八个亚类:A型:焦虑-回避型依恋。B型:安全型依恋。大约占7O%;C型:焦虑-反抗型依恋。A型和C型有时一起被看作焦虑型或不安全型依恋。 Clarck-Stewart按照儿童与母亲相互作用中表现出的亲密程度,将儿童分为无依恋、低依恋、安全依恋、非常依恋、不良依恋五种类型,其中无依恋类似于焦虑-回避型依恋,不良依恋类似于焦虑-反抗型依恋。
  1990年,Main和Solomon提出了一种新的依恋类型-混乱型不安全依恋(disorganizeddisoriented attachment),也称作D型依恋。这类依恋被看作是一种最不安全的类型, A、B、C三种类型的依恋行为以非同寻常的方式复杂地综合起来。 80年代以来,陌生情景技术被大量地应用于其它国家,这些跨文化研究表明,在不同文化中,依恋类型有明显差异。
  3 影响依恋特征的因素
  在影响依恋特征的因素方面,讨论最多的是母亲养育特征和儿童的气质。 爱因斯沃斯从敏感性-非敏感性、接受性-拒绝论、合作性-干预性、易接近性-忽视四个维度评价母亲的行为。 Clarck-Stewart从反应性、积极情感的表达、社会性刺激三个维度评价母亲,发现安全依恋的儿童的母亲在三个维度上得分都是最高的。 然而, Karen Schneider Rosen和Fred Rothbaum发现母亲的行为与安全依恋的关系并不一致或只有微弱的相关。 与母亲养育假说截然相反,J.Kagan认为儿童气质是依恋类型的决定因素。 对影响依恋质量因素研究虽然很多,但这些研究多是单独考察某个因素的作用,使用的方法也不一致,难以得出确切的结论。
  4 研究依恋的方法
  爱因斯沃斯等人发明的陌生情境技术是研究儿童依恋的重要方法,但是对于两岁以及更大一些的儿童,这一方法的适宜性就减弱了。 经过许多研究者的努力,在依恋的测量方法方面己取得了很大进展。如测量儿童依恋内部运行模式的照片法和依恋故事续成法(分离焦虑测验,伯克利成人依恋问卷,父母使用的Q分类法等等。 和行为测量相比,表征测量有几个忧点,它比和实验室的“分离.重聚”测量实施起来更容易。提出这一观点的代表人是Bretherton,她编了三个经典的故事,来测量学前儿童的依恋内部运行模式。(清悟推荐)

下一篇:成功的天敌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