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德国雷根斯堡大学科学家通过研究雄性草原鼠,发现一种在结束恋爱关系后能引起失恋者感到悲痛欲绝的分子。
研究发现,被配偶“抛弃”后,除表现出压抑和反感的情绪外,雄鼠的一种化学分子信号水平升高,而这种分子可导致其大脑中负责情感的区域释放促皮质素,使草原鼠对“失恋”的反应更加强烈。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如果使用化学抑制剂阻碍这种分子的活动,“失恋”症状就会消失,这一情况也可能发生在人类身上。
据西班牙《数码报》报道,草原鼠是一种单配偶的哺乳动物,终身只和一个异性建立“配偶关系”。科学家对草原鼠与配偶分开后大脑的活动情况展开研究,以区别它们与具有血亲关系的族群成员分开后大脑产生的活动。
由奥利弗·伯施领导的研究小组在科学杂志《神经精神药理学》上公布了这一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