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他为了区别他所谓的行为和机械反射,曾为行为提出七个标志:活动的自发性;活动的坚持性(刺激消失,活动仍可进行);活动方向的变异性;情境产生改变,运动即行停止;对出现新情境的准备性;由于反复,行为效果会有所改进;机体反应的整体性(趋向目的)。由于机械反射缺乏这些标志,故被排斥于行为主外。后来,他为了和行为主义者彻底划清界限,于1923年在《心理学大纲》中,又把心理学说为“人心的科学”。
本能是行为的非理性的策动力。本能都具有目的性,因而由本能所策动的行为都在于奋力达到一定的目的。因此,他的这种心理学理论系统最初就名之为“目的心理学”。
麦独孤认为情操的形成和发展对个人、对社会都极为重要。缺乏情操,个人的情绪生活就会完全陷于混乱,而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也将因此而陷于混乱,成为不稳定的和难以预料的,因为情操的形成和发展实质上是人的情的生活和意的生活的组织化。人对情绪冲动的意志控制,对价值、功勋等的判断,社会道德原则的建立和维持都是以情操为根据的。
1930年,麦独孤在为美国心理学家默奇森主编的《1930年各派心理学》所撰写的论文中,正式将原来的,“目的心理学”改称“策动心理学”。他声称他今后更为困难的任务是要为用“策动的”这一形容词所表明的,更加激进得多的目的心理学进行辩护。这种心理学要求独立自主,不受物理科学现行各种原理的约束。它断言趋向目标的奋斗是心理学的一个基本范畴,是一种不能机械地加以解释或分解为机械序列的过程类型。
麦独孤的心理学理论在强调行为的趋向性和动机作用等等方面起过积极的作用。但他的策动心理学实质上已从原来的目的心理学演变为一种泛目的论的 、唯心主义哲学了。
麦独孤认为科学的未来发展会决定究竟物理科学是否也需要采用物理事件的“策动的”解释,最终我们的自然科学也会是两种:机械主义的和目的论的。麦独孤早就认为机器之类的物品都是被安排好以实现一定的目的的,否则就不能说机器发生错乱。
麦独孤在他的变态心理学理论体系中也同样贯穿着他的这些基本理论观点。他认为人实际上是一种有目的的自律机器。当环境变化要求调整,而这种调整却超过这个有机体的自律调整能力时,功能错乱就会发生。他认为人类的每种本能倾向似乎都在力争自身的最大发展。当任何一种本能倾向变得强烈到难以控制在适当限度内时,心理功能就必然会发生错乱。一切本能倾向都是有目的的,所以在一切引起错乱的矛盾中也必然存在目的的矛盾。
麦独孤坚决反对机械的决定论。他认为策动和维持行为的动力是遗传的本能。他所谓的本能,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由自然选择所提供的一种遗传的心-物倾向。这种倾向决定他的所有者去感知和注意一定的对象,体验一定的情绪,进行一定的动作,或者至少会体验到进行这种动作的冲动。
策动心理学是英国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