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刚参加工作的小张经常老师长、老师短地请教领导和同事,没过多久就和大家混得很熟。可小张发现,每当他称呼老李“李老师”时,对方就皱眉不愿接话。经过侧面打听,小张才明白老李学历、工资待遇都不如己,只是个普通的办事员,听到小张称呼他老师,以为是在讽刺他,心里很光火。
新人张口就叫“老师”,是学生心态的回归,以老师—学生这种具有保护性的模式去寻求庇护,可以说是一种示弱表现。但在职场人际中,职位、资历、年纪、亲疏以及工作能力等的不同交织成复杂的双方关系,不是庇护—被庇护这样简单的模式可以套用的,搞不好还会适得其反。
在人际交往中,名字具有重要的心理意义。适时、适度的称呼能满足人们受尊重的需要,也能揭露对被称呼者的态度和两人的关系。
所以,新人们最好放弃这种统一的称呼方式,留心观察其他同事如何称呼,特别是那些和自己资历、职位差不多的同事的称呼,特别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