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越来越多的新鲜词汇走入我们的视野和生活,缺乏目标穷忙回报少的“穷忙族”;到了一定年龄不工作吃父母的“啃老族”;每月的工资全部消费的“月光族”;借钱超前消费的“薪贫族”;不留积蓄一年赚钱一年光的“年清族”;开心工作快乐生活的“乐活族”。千万不可月光下穷忙,年清薪贫啃老并乐活。想要怎样的生活,由你自己决定。生活其实很简单,也很快乐。
十 拥有平常心做个普通人。每个人都想成功,怎样才是成功每个人的理解都有所不同。成功就是在不断的发展和进取中,以一颗平常的心态做个成功的普通人,这是一种境界。
九 不盲目和同学、同事、朋友攀比。某个一起毕业的同学加薪了,某个同事升职了,某个朋友做生意赚钱了,这是别人的事情,不是自己的生活。
八 学习科学理财。有计划的料理自己的生活和日常开销,什么时候买房,买什么样的房子,都须量力而行,给自己留有一定的空间,减少内心对还付高额贷款的压力。工资的多少比例用来支付各项支出,都要有一定的计划。
七 保持终生学习和发展的观念。获得了文凭或者考到了某个职称,只是说明个人有资格从事某项工作,要想提高自己的各方面能力,需要一生都在学习中,学习并快乐着。
六 建立应对压力的能力机制。适应环境和生活,适当对经常性的加班或不想做的事情说“不”。会休息的人才能更好地工作,“休息,是为了走更远的路。”
五 适当追求物质生活。过于追求名牌服饰、高档消费,与自己的收入不相称,就会为了金钱而奔忙,承受更多的心理和社会压力。消费与收入相符是享受,否则就是负担。
四 重视追求工作带来的精神享受。选择自己擅长和喜欢的工作,培养浓厚的兴趣,尽可能把工作当作乐趣而不是任务来完成,变工作需要我做为我需要去工作。
三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制定明确的人生和工作目标,目标和实际情况基本相符,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相结合,按照职业规划有的放矢地实现目标。
二 以积极的心态对待付出和回报。忙是一种人生的经历,也许暂时没有得到更多的回报,积累的经验就是一笔丰厚的财富。保持随遇而安的心态,让心灵回归宁静。
一 客观评价自己的能力,知足常乐。可以执着于工作目标,但也要考虑到总有人所不能及的事情,莫让高标准使自己徒增烦恼。对自己有合适的期望值,并循序渐进的踏踏实实实现。
如何使自己告别“穷忙族”,心理咨询师建议:
“穷忙族”会造成一些现实的或潜在的不利,他们的一些不良心理会影响到周围的同事、朋友和家人,“穷忙族”多了可能会影响社会的和谐。
缺少明确目标的“穷忙族”,就像一条没有方向的航船,总有一天会搁浅。当航船搁浅时,让人感到所有的努力都付诸东流,看不到自己的未来和希望,极易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这条人生航船再也没有机会起航了,就会迷茫、踌躇停滞不前,甚至有可能产生绝望的想法。搁浅只是暂时的停泊,找到明确的方向,航行的路上仍然一片光明。
没有规律的忙碌生活,对身体和心理健康都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世界卫生组织称,繁忙的工作是威胁许多在职人员健康的一大因素。“忙”给人们带来了心理疲劳。医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疲劳如果得不到及时缓解、疏导,日积月累,极有可能给心理方面带来困扰,甚至产生心理障碍、导致心理危机等,并可能引发多种心身不适,如紧张焦虑、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情绪抑郁、注意力涣散、工作效率下降等,从而引发头痛、
高血压、心脏不适、消化性溃疡、胃肠功能紊乱、月经失调、
性欲减退等状况。
一些大龄青年为了工作和事业,没有时间谈恋爱,有的因为身在异乡路途遥远,过年还要加班等原因,没有时间回家看望父母、家人,整个人象一个工作的机器,麻木的似乎没有了爱的能力,甚至给父母、家人打个电话第一句话都是:“忙什么呢?”当一个人过于追求金钱和物质的时候,他就成了一个活的机器,他就会因此错失很多美好的东西。可能很多人都读过诗人普希金写的《渔父和金鱼的故事》,这则用叙事诗写成的童话故事讲的是:渔父和他的老太婆住在海边破旧的木棚里,打鱼的时候网起一条会说话的金鱼,渔父把金鱼重新放回大海,他的老太婆多次向金鱼提出要求,要了新木盆、木房子,之后金鱼又满足了老太婆做“世袭的贵妇人”和“ 当个自由自在的女皇”的愿望,她又“要当海上的女霸王”,老太婆的贪婪愿望没有得到实现,最终“她前面依旧是那间破泥棚,他的老太婆坐在门槛上,她前面还是那只破木盆。”当一个人欲望膨胀的时候,他得到了想要的也可能不快乐,也许他已经缺少了体会快乐的感觉,直奔目标的旅者,多会忽略身边过往的美景。作家席慕蓉说:“若你能善用钱,钱就能买到快乐,而善用的意思就是说,要知足,要不贪,要操纵欲望,不要让欲望操纵你。”一个掌控欲望、合理拥有欲望的人,才能够很好的把握现在,拥有快乐的生活。我们要的不只是活着,我们更需要生活。
“穷忙族”的心理分析:个性原因:性格所致,有追求完美的倾向,为了把工作做得更好,力求尽善尽美,没有任何瑕疵,有的人甚至把工作带回家来做。心理原因:缺少明确的人生目标和职业生涯规划,急于获得成功和社会的认可,表现得有些急功近利,追求高物质的生活,盲目的攀比心理。一少部分人是出于从众的心理,别人考职称不管是否与专业对口也跟着去考,别人考雅思也不管是否自己有可能出国,也跟着去学习,没有明确的目的。社会原因,社会竞争激烈,社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给人们制定的工作目标也越来越高,由此产生心理压力,使人感到力不从心、应接不暇,只能自己主动给自己加班,还没有薪酬,心里不免有些不平衡。
“穷忙族”来自英文单词“working poor”,原意是指那些薪水不高,整日为生活奔波劳碌,却始终无法摆脱贫穷的人。后来“穷忙族”又逐渐发展成为这样一种人:为了填补寂寞、空虚的生活,连续消费或高消费,囊中羞涩后继续投入忙碌的工作中,而在消费过后最终又重复“穷忙、瞎忙、乱忙”。穷忙族并不是失业者,他们当中有人可能兼职做了几份工作,有的甚至是每月都有很高收入的白领,他们出入于高档写字楼,穿着名牌服饰,带着名牌表,游走于高档消费场合,总感到入不敷出。
在这“穷忙族”的队伍中,程杰自认为也是其中一员。大学毕业后他应聘到一家中型企业工作,工作一年了,总是觉得自己没有更多升职或锻炼的机会,以自己的资历和学历,某些大型技术性的设计活动他不能参与,于是他报考了在职研究生课程班,又报名参加了一个职称考试的考前培训班,还想着考完职称再把外语进修一下。每月的工资支付房租、学费、日常开销等所剩无几,有时候还需要父母补贴一下。每天早晨都是在闹铃中疲倦的醒来,打卡签到从不倦怠,甚至有病了也不想请假,担心别人做不好自己的工作,认为这个岗位不能没有自己。有时候加班到很晚,累得饭都没心思吃了,为了保持体力第二天可以工作,匆匆泡了一包方便面算是晚餐了。躺在床上歇歇,不知不觉就睡着了。因为加班和学习多次推掉了和朋友的小聚,搞得朋友们说他比温总理还要忙。他目前小小的一个心愿就是休息日能够睡到自然醒来,可是没有办法,星期六要去听考前培训课,星期日上午要去做家教,每个星期只有星期日一下午的休息时间,有时候还要去公司加班。听课时手机都要调成震动,生怕漏掉任何重要的电话或者信息。想想和自己一起毕业的同学已经升职了,自己更要加紧努力赶上。看看脚上的名牌鞋已经有些旧了,同事小李新买的名牌鞋那叫“酷”,自己想买一双要花去将近一个月的工资呢。坐在公交车上,程杰一边思考着当天需要完成的各项工作,一边吃着早餐,神思有些游移:我要忙到什么时候?我为什么而忙?我这么忙值得吗?这是我想要的生活吗?我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为谁辛苦为谁忙,为谁跑断肠?在都市快节奏的生活下,也许这是很多人内心的感叹。喜欢创新的现代人在忙碌的生活中也不忘幽默一下,称自己是“穷忙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