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心理知识 > 心理百态 > 正文

趣谈中国民间习俗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3-02-06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在外地的同乡人,旧时多有会馆、同乡会。这类会馆,除举行同业会议外,还帮助外来同乡,安排膳宿,解决困难。同乡客死异,他们地则代为安葬,需要归葬故乡的,给予办理停柩寄厝。这种习俗,在至今旅居国外的中国人中间,还有类似组织形式。

  “同姓一家亲”,如果是同姓又“通谱”(共祠堂同族谱)关系,又进一层,被视为“自家人”,谁家遇到庆吊,则以人力物力相帮。

                                                                              

  各少数民族,有种种特殊的待客习俗,如布依族食时先拈鸭头敬客,接着即将鸭爪献于客人之前,以示对客人敬重的诚心诚意。柯尔克孜、哈萨克等民族,客人至家中,主人即牵一只肥羊到客人前,请其应允,然后宰杀。煮熟后,向客人敬上羊头,表示敬重。客人受千头后,应先割—片送给长者,再割—片送给幼者,然后将羊头捧献主人,事毕,大家共食羊肉。

  讲究“睦邻”之道,谚云:“亲戚担对担,邻里碗对碗”。对街坊邻里的长辈,一般都很尊重,家有喜庆宴会之事,都把邻居请来,视为上宾。亲邻之间,有红白喜事或修房建屋,相互协助操办,尤为建房上梁、盖顶时,有的全村劳力出动相帮,不论亲疏恩仇,不图报酬,主人仅以饭、菜、酒、茶相待。

  远客到,必设宴为之“洗尘”,也叫“接风”。主人要行祝酒,请人陪饮。亲朋远行,要以酒食相赠,为之饯行,还有赠言、赠物、折柳赠别的习俗。

  客至,必泡茶、上点心。各地风俗又有不同,如福建、广东等地,待客用“功夫茶”。有的地方在茶泡入炒米花、炒黄豆、芝麻和生姜片。打招呼多用客套话。对长辈多以称谓相呼,对—般人,旧时多称呼“老爷”、“先生”、“小姐”之类,新中国成立后称“同志”,近几年一些时令称谓如“师傅”、“老板”、“小姐”之类又时兴起来。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民俗敦厚,热情好客,讲究人际礼节。乡亲观念、乡土意识很烈,尊师之风甚盛,师徒关系也颇为注重。遭天灾人祸,必互相赈恤、协力互助;农忙季节,亲邻帮工互助,更是习以为常。

  汉族对地域观念、乡土意识看得很重。俗称“同乡”、“乡亲”。俗话说:“亲不亲,故乡人”。同乡之间,往往重情义,重承诺,缓急相济,休戚与共,成为传统美德。

  中国汉族人,历来尊师之风甚盛。过去,民间每户差不多都设神龛,贴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视启蒙老师如父辈。老师入学生家,尊为上宾;逢年过节,学生家以时果、食品馈于老师。学生结婚或外出赴考、营生,必请先生赴宴。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与人相遇,旧时多作揖、鞠躬。现代,盛行握手礼。民间乡俗仪以举目、招手、举手示意为礼。古代所通行的跪拜礼,有稽首、顿首等多种,称为“九拜”,它广泛运用于官场之中,在民间,只是祭祀、拜天地,祝寿等风俗中适时施行。

  学生家长有喜庆,老师若有礼相送,其贺联、贺幛尊于朋友,而悬挂于当中。农村的重大事宜,必请先生到场,如书写分家契书,给婴儿取名等。师徒之间关系也类似师生。学徒从师学艺,廒请“求师酒”,期满出师,要办出师酒,师傅赠给徒弟全套或半套工具以作纪念。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