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性病 > 性病常识 > 正文

中山三院李小毛:霉菌性阴道炎的治疗用药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3-08-29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霉菌性阴道炎(即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在妇女中容易传播,引起白带增多,阴部瘙痒等症状。由于本病可以通过性生活传播,故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入性传播疾病之中。霉菌性阴道炎虽然是小疾病,但反复复发和治疗过程比较麻烦,如何才能正确治疗此病,广大女性朋友非常关注!为此,中医诊疗网健康网编辑特意采访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产科主任李小毛教授,请专家帮女性朋友详解霉菌性阴道炎治疗用药。

  李教授指出,该病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病,如果患了此病,女性朋友最好不要自己乱购置一些外用洗剂治痒,轻则花钱,重则影响自己生育危及健康。出现时不必惊慌失措,一方面要及时就医,另一方面要作好预防。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适当锻炼,增强体质;调整心态,保持心情舒畅的同时,平时要从生活细节上预防,妇科疾病最忌“拖”,大多数女性因羞于启齿而忍着、拖着,不仅承受越来越大的痛苦,还会使炎症进一步感染扩大到整个生殖系统,变成顽固性疾病。

  霉菌性阴道炎的两种治疗方式

  1、 阴道给药----首选治疗方式

  优点:价格比较价廉,药物容易溶解于阴道中,同时全身吸收少,安全性高。阴道片为水溶性,溶解速度较慢。阴道软胶囊为脂溶性,5分钟内在体温下即可溶化,尤其适合于中老年妇女。

  可选药物:达克宁栓、吾玫阴道片。

  注意事项:最好晚间用药,取仰卧位姿势操作最佳,药栓应放入阴道深处。

  2、 全身用药---即口服药物。

  优点:服用方便,同时还可治疗其他部位感染;月经期、处女、出差也适用。

  副作用: 有消化道反应和肝毒性,妊娠期禁用。

  可选药物:酮康唑。

  注意事项:因为药物有相互作用,所以同时服药量需减量

  这两种治疗是否等效呢?

  – 阴道局部给药与口服全身给药同样有效。

  – 1-3天的短期局部用药,即可有效治疗。

  – 标准的单剂量给药治疗与较长疗程给药治疗同样有效。

  – 局部唑类药物,比制霉菌素更有效。

  - 疗程完成者,唑类药物的症状缓解率及培养阴性率可达80%-90%。

  李教授提出,根据患者病情变化,治疗方案是不同的,主要分单纯性治疗、强化治疗、巩固治疗。除了上述三种治疗方案,若患者病情再发或处于妊娠期,则用药又有所不同。

  霉菌性阴道炎再发治疗:

  曾经有过霉菌性阴道炎,再次确诊发作,1年内发作次数达不到4次者不能诊断为复发性,称为再发性。对于这类阴道炎尚无明确分类,应根据此次发作严重程度,治疗上,按照单纯性或重度方案治疗,要重视对这类患者的好发因素的寻找及去除,可以适当在月经后巩固1-2疗程。

  妊娠期霉菌性阴道炎治疗:

  早孕期权衡利弊,慎用药物。选择对胎儿无害的唑类阴道用药,而不选用口服抗真菌药。具体方案同单纯性方案,低剂量长疗程方案会优于短疗程方案(建议7日—14日疗法)。

  tips:拒绝霉菌找上身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定期体检,家中的自我检查也很重要,如果发现阴道发痒、分泌物增多并出现异味以及下腹部或腰部疼痛时,应首先警惕妇科炎症并及时体检。力求早发现、早治疗,以免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二、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持下身清洁干燥,尽量不搔抓下身,采用正确的方法清洗外阴,保持外阴清洁干燥,炎症未完全治愈时,应避免房事。目前天气状况,女性应尽量少用护垫,因为护垫上容易滋养细菌导致阴道炎或者宫颈炎,同时滥用护理液也是一大忌。不穿紧身不透气的内裤,内裤的面料以吸湿性、透气性均好的棉、麻织品为佳,每日换洗内裤,换下的内裤一定要单独洗,防止交叉感染。

  三、是平时要多喝水,均衡饮食,多吃些鱼类、肉类、蛋类、豆类制品等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和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食用含铁食物,忌食辛辣、生冷、高脂、高糖的食物。一旦女性朋友患上霉菌性阴道炎不应感到惊慌或漫不经心,应及时诊断、正规治疗,减少复发或再次患病的可能。

  专家介绍:

  李小毛,男,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擅长妊娠合并重症肝炎、HBV母婴传播阻断、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癌

  医疗专长: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异位症、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等疾病的诊治,妇产科急危重症尤其是妊娠合并重症肝炎的救治,妇产科疑难杂症,擅长于阴式子宫切除术、腹腔镜检查和手术、剖宫产术、新生儿复苏等妇产科手术与操作。曾获国家专利一项,获省科技成果奖一项《HBV母婴传播阻断的系列研究》。

  出诊时间:周一下午

  中医诊疗网健康网(www.中医诊疗网.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余渭霞)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