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作为人类所能拥有的最有效的公共卫生安全手段之一,疫苗帮助我们把天花从这个星球上扫地出门了,也差不多在脑灰质炎身上完成了同样的伟业,不过,迄今仍有大批无法用疫苗控制的传染性疾病出没在我们周围:登革热、埃博拉、C型肝炎、疟疾、SARS、肺结核……这份长长名单上,艾滋病可能是最最令人不安的名字。
2005年全世界新的艾滋病感染者达到了410万,2001~2005年间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增长人数为100万——人们早就发现,凭借现有的治疗手段根本控制不了它那毁灭性的渗透侵蚀,即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死亡,但情况如此复杂,并且费用急剧上升,对那些贫穷的艾滋病重灾国家无疑是一个无法承受的负担。
三部曲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能够得到有效的疫苗。以往,疫苗要么是用活性减弱至不能引发疾病的病原体、要么是用死去的或者没有繁殖能力的病原体制成,由于它包含原病原体的生物特征,但不具有那么强烈的感染性和破坏性,所以人体接种后能够在安全的条件下形成针对原病原体的抗体。后来基因技术的出现,又给疫苗设计带来了另一个方向,就是选择性引入病原体的部分基因,这样能够大大降低整体引入的风险。这个方法最初实现于一种乙肝疫苗的开发,那是在1984年,HIV病毒能够引发艾滋病被确认后不久,科学家很快想到,这也是一条研制HIV疫苗好法子。
把设想运用到实践中去,需要经历三部曲:概念-合成-试验,一路上随时遭遇拦路虎。首先遇到的困扰就是人们还不十分清楚HIV的传递机制以及人类免疫系统对此的反应,于是也不能确定疫苗当中应该包含有HIV病毒的哪一部分,并且,是以什么方式存在。19世纪,法国化学家、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年)找到了狂犬病疫苗,但他并不真正了解这其中的机理,只是通过不停地试验、不停地出错才获得成功。时至今日,这种瞎打瞎撞的情况并没有得到多大改观,HIV疫苗的研制仍然维持着经验主义独步天下的局面,所以疫苗设计者对试验的依赖当然是不言而喻。
一旦在实验室中合成了符合预期结构的候选疫苗,它就将被投入一系列的试验并逐步得到增强,开始在老鼠身上进行,然后轮到猴子。但是,动物模型尽管有一定作用,却不见得带来终极解决。事实上,唯一能和人一样被HIV感染的动物只有黑猩猩,但感染多年并不患病,而且它是稀有动物,不可能大量用于试验。而猴子是不能HIV感染的,它们只会被HIV的近亲,一种叫做猿免疫缺损病毒(SIV)的病毒感染,SIV在猴子身上引起的免疫缺陷症状与HIV在人身上引起的症状相同。于是科学家制造出了一种HIV和SIV的杂交种SHIV,这比使用SIV模型有了一大进步。
能够确定一种疫苗是否有效的方法只有进行人体试验。
能够进入临床试验的候选疫苗也只有很少一部分,试验分为三期,每个阶段都需要志愿者。Ⅰ期仅仅涉及几十个人,初步测试安全性和免疫反应,时间为12~18个月,较容易实现。Ⅱ期的规模扩大到几百人,这个阶段主要研究免疫系统是否对疫苗产生反应,以及如何反应,持续2年。Ⅲ期进一步达到几千人,将在统计意义上决定疫苗是否有用,持续3~4年。目前全世界共有中医诊疗网个艾滋病疫苗试验正在进行中,仅3种进入了第三个阶段。
这几年还发展出了一个Ⅱb期,也称为“原理测试”阶段,算是补基础研究之白。
对于成熟的疫苗来说,第四阶段的试验也是不可忽略的:这是在一种疫苗已经获得了使用准许之后,鉴定其在控制条件以外是否真正有效,有效期有多长,有神么副作用。
在进入人体试验之前,研究者需要花一到两年时间去了解在哪里开展会比较合适,他们通过公众团体搜集各种信息,如一个地区的感染率和每年的新增比率。一般来说,试验总是选在感染高危人群中进行,招募自愿者主动参与,给他们分别注射疫苗或安慰剂(但本人并不知道注射的是哪一种)。在疫苗试验过程中,研究者仍然会提醒志愿者要注意使用现有的防范措施,如安全套、杀菌剂和干净的针头。因为,没人敢说疫苗是有效的。
此路不通
有效的疫苗能唤起人体的免疫系统进行自发有效的抵抗。免疫系统指一套识别并清除引起疾病的病原体的机制,它能够分辨出什么是入侵者,什么是自家人,并通过免疫反应来摧毁入侵者。人体主要有两种疾病特效免疫系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前者通过造出抗体蛋白,在血液中认出特殊的病原体如HIV,从而抢在它感染人体细胞之前就抑制它的活性。后者是在病原体感染了细胞之后产生的免疫反应,它的作用是认出并销毁已经被感染的自体细胞,这样病毒失去了存活条件,就不能复制增殖进而感染其他健康细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