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病人的心目中,打针比吃药来效快。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无论是口服还是打针,都是根据病人的病种、病情和所用的药物性质来决定的。 一般说来,组织的毛细血管密度和血流的多少决定了药物吸收的快慢,吸收快的起效快,持续治疗作用相应要短;吸收慢的起效慢,持续治疗作用相应要长。从起效角度看,同一种药打针比口服快,但从持续时间上看则打针比口服要短。如打退烧针与吃药比起来,体温下降较快,可回升得也较快。这是其一。其二,是治疗某些疾病口服效果较注射效果好。如
胃炎、
胃溃疡、肠道感染,采用口服药物可直接接触和作用于病变所在部位;驱虫药口服可直接与虫体接触,使虫体麻痹而达驱虫目的。而这些则是打针所达不到的效果。其三,是打针部位易引起疼痛及一定的组织损伤。肌肉注射后吸收不好会形成硬结,静脉注射常有形成血栓的危险。打针不准确时可损伤神经或因药物扩散刺激发生神经炎。而口服药物除胃肠道反应外,一般要安全得多。其四,是打针需要一定的有关设备及会打针的人员,而口服则相当简便。 但是,在遇到下列情况时只能是打针: ①病人频繁呕吐或吞咽困难。 ②不被胃肠道吸收或易被胃肠消化液破坏的药物,如青霉素、链霉素、胰岛素等。 ③口服片和打针剂治疗作用不同的某些药, 不能都做口服。如硫酸镁打针时治疗惊厥,如若口服则是泻药。 由此看来,“打针就一定比吃药好”的看法是不正确的。医生和家庭用药时应本着下述原则;根据病情能口服的就不注射,可以皮下或肌肉注射的就不用静脉注射。这既可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又保证了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