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知识
6.婴儿多仰卧,喂奶时乳汁易逆流至鼻咽部再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因此哺乳时必须斜抱婴儿,以防乳汁呛入中耳。
5.慢性
中耳炎经上述治疗仍不见好,而且脓有恶臭,耳后红肿疼痛,说明有可能合并乳突炎。要及时到医院诊治,必要时需拍调片于,慢性乳突炎则需手术治疗。
在滴药前还需注意:药液温度要与体温相近,过冷宜稍加温,以免滴入后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滴药的滴管不要接触外耳道壁,以免造成污染。
4.如果有脓,应先用3%双氧水清洁耳道,然后再滴药。周岁以内的婴儿可拉直耳垂向下,年长儿应拉耳廓向后上,滴药后用手指轻轻按压耳屏,促使药液流入鼓膜区,如鼓膜已穿孔,药液甚至可以流入中耳腔,这对治疗十分有利。病儿滴药后要侧卧,不要马上站起来,待药液渗入组织后再起来活动。
3.婴儿可由父母抱在怀中,左手扶住头部,右手及臂部抱住患儿的躯干和双手,两腿夹住病儿的双腿。极不合作的孩子可用床单将两上肢裹缠紧,将头部固定。小儿的外耳道有一定的倾斜度,所以滴药前应将耳道拉直,以使药液顺利流入耳道。
2.向耳道内滴药是治疗中耳炎的重要方法,滴耳药直接作用于病灶局部,使药物作用发挥得更充分。具体方法如下:滴药之前应将病儿的胳膊和腿扶好,幼儿或大孩子可以说服教育,争取合作,可侧卧于床上,也可坐在椅子上,头向一侧偏斜。
1.由于中耳炎是细菌感染,应选择敏感的抗生素,一般多采用青霉素及青霉素族,给药途径多选择静脉点滴,这样可以更快地到达病灶。使药物发挥作用。
家庭护理要点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时,鼓膜穿孔经治疗后可以完全修复,慢性中耳炎则不然,一旦迁延成慢性,穿孔的鼓膜不愈合,就会造成听力下降或
耳聋的残疾。
中耳与周围的重要器官和组织毗邻,仅一板之隔。有的地方相隔的骨板很薄。如果中耳有化脓
性病变,可侵蚀骨壁,或通过血管、淋巴蔓延到邻近组织中,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如侵入颅内,可引起
脑膜炎、脑脓肿等,甚至危及生命。
一旦脓液形成,可由外耳道流出,这说明鼓膜己发生穿孔,排脓后疼痛可得到缓解,小儿不再哭闹,此时中耳炎已过极期。所以早期中耳炎不易被发现,家长应当提高警惕,当婴儿不明原因哭闹时,或找不到发烧原因时,都应想到中耳炎的可能,必要时可到耳鼻喉科作检查。因为中耳炎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对孩子是至关重要的。
中耳炎就是中耳长了脓包,未破溃流脓之前,耳内疼痛明显。疼痛可放散到同侧额部、颈部、顶部、牙齿或整个半边头部,婴儿全身症状表现为哭闹不安,拒绝吃奶,发冷发烧,有时可发生耳后部红肿不让触摸。
当
小儿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受凉、受潮或患有
心脏病、
肾炎、结核时,都可诱发中耳炎。引起中耳炎多为化脓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等。病菌侵入的途径通常有以下几个:由咽鼓管进入最多,得各种急性传染病或上呼吸道感染时,
鼻炎或
鼻窦炎时撬鼻方法不正确,游泳时呛水都是这一途径的诱因。细菌从破裂的鼓膜进入中耳是第二个途径,婴儿平卧吃奶时,乳汁流入耳中就是这一发病方式。还有的是通过血液循环而侵入中耳,多见于
败血症及脓毒败血症。
中耳炎是最常见的一种耳部疾病,慢性者居多。中耳炎有多种,有不化脓、有化脓的,其中化脓性中耳炎多见,俗称"耳底子"。人耳由外耳、中耳及内耳组成。中耳炎是累及中耳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症性病变。儿童抵抗力低,中耳周围骨壁薄,有的部位还有未完全闭合的骨缝。通向咽部的咽鼓管较成年人的短、粗、直,这些结构上的弱点都是造成中耳炎的原因之一。
幼儿中耳炎的治疗怎样进行?你知道幼儿中耳炎的治疗怎样进行吗?让我来告诉你幼儿中耳炎的治疗怎样进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