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不知道你是急性的还是慢性的,提供急慢性的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方法:
急性非化脓性
中耳炎相当于中医“气闭”、“气壅
耳聋”,中医认为,本病兼有鼻塞泫涕、咳嗽连呛等风邪束肺的症候,故符合“风聋”范畴。
研究用自拟宣肺通窍汤:
荆芥9克、
苍耳子15克、
辛夷12克、
藿香9克、桑叶9克、杏仁12克、冬瓜子15克、
鱼腥草30克、银花12克、
石菖蒲12克、
僵蚕15克、
赤芍9克、车前草12克、生
甘草6克,治疗65例患者。
结果: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编),以耳闷塞症状消失,听力恢复正常,鼓膜色泽与活动正常,鼻黏膜充血水肿消退为治愈标准。65例全部治愈,其中疗程7天者48例,疗程14天者12例,疗程21天者5例。
从脏腑经络理论分析,虽然有“肾开窍于耳”的经典理论,但耳病治肾并不适于一切耳部疾病。在《
医学读书记》中提出了“耳聋治肺”的主张。
从现代医学病因病理学方面分析,鼻部或鼻窦部炎症,既可因脓性分泌物经鼻后孔至鼻咽部导致咽鼓管周围的黏膜及淋巴管组织炎性反应,而脓液本身亦可阻塞咽鼓管咽口,以致管腔不能开放,产生耳塞耳闷症状,因此用宣肺开窍法治疗,使鼻黏膜水肿充血迅速消退,是本病治本之法。
结论:宣肺开窍法治疗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有良好的疗效,耳聋治肺的理论,对临床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
概述
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由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迁延而成,或由于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反复发作转化而来的中耳粘膜非化脓性慢性炎症。儿童多见,是儿童致聋的常见原因之一。
临床表现
1.听力渐进性减退,一般为传导性聋、重者可呈混合性聋。 2.
耳鸣为低音调持续性。 3.自听增强。 4.鼓膜内陷,可有钙化斑或萎缩变薄。有粘连者可呈局限性内陷。 5.鼓膜活动度减低,部分可完全不活动。
诊断依据
1.多有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病史。 2.耳聋进展缓慢、伴顽固性耳鸣、有自声增强。 3.鼓膜内陷,增厚、色暗淡、或有白斑样钙质沈着,有的呈局限性粘连,活动度差,有的萎缩度变薄如纸,紧贴鼓室内壁,很象鼓膜大穿孔;有的鼓室内有粘稠积液、鼓膜淡黄色。 4.咽鼓管功能检查:狭窄或不通。 5.听力检查:传导性耳聋或混合性聋。 6.声阻抗检查:声顺偏低、曲线为低峰负压B型。
还有家庭治理方法:
家庭护理时,
首先要积极治疗鼻腔或鼻咽部病>疾病及变态反应
性病>疾病。因本病又称渗出性中耳炎或卡他性中耳炎。大多数因鼻腔或鼻咽部的急、慢性炎症、
肿瘤、变态反应性病>疾病所引起。
用1%的
麻黄素滴鼻。滴鼻方法为:使病人仰头,将药水缓缓滴入患耳侧鼻孔,并使头向患耳侧略为倾斜,以利药液流至鼻咽部及咽鼓管咽口处,促进咽鼓管功能的恢复。
也可用1%的酚甘油滴耳,每日3-4次,并行鼓膜按摩术。其方法是用手按压耳屏,随压随放,连续进行,目的使外耳道内的空气压力突高忽低,借以推动鼓膜,平时可作张口及吞咽动作。
当鼻腔、鼻咽部炎症控制后,应去医院作咽鼓管吹张术,也可自行捏鼻吹张,其方法为:用拇指和食指捏住两侧鼻孔,紧闭口腔,用力鼓气于鼻咽部,迫使空气进入咽鼓管,借此恢复后者的功能。
经上述治疗后如鼓室仍有积液者应及时去医院抽液,以防中耳粘连。
上述处理无效、影响听力且转为慢性时,需配戴助听器,必要时可以手术治疗。
治疗原则
1.病因治疗:控制感染源和去除阻塞病变。 2.改善咽鼓管功能,清除中耳积液、防治中耳粘连。
用药原则
1.根据病因进行治疗。 2.用抗组织胺、激素和麻黄素滴鼻以利咽鼓管通畅。
辅助检查
1.一般病例可选“A”。 2.若需与肿瘤临别可选加“B”、“C”。
疗效评价
1.治愈:咽鼓管功能恢复,耳鸣消失或减轻,听力提高。 2.好转:咽鼓管功能改善,耳鸣减轻,听力有所提高。 3.未愈:咽鼓管功能无恢复,症状无好转,听力无提高。
专家提示
本病多由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转变而来,因此治疗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是预防本病的关键。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多影响听力,且耳聋难以恢复,尤其对儿童患者影响较大,应尽早治疗。对单侧耳鸣、耳聋患者应检查鼻咽部,排除
鼻咽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