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五官疾病 > 口腔疾病 > 牙疼 > 正文

求治疗牙痛的好方法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3-10-14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牙痛是一种常见疾病。其表现为:牙龈红肿、遇冷热刺激痛、面颊部肿胀等。牙痛大多由牙龈炎牙周炎、龋齿(蛀牙)或折裂牙而导致牙髓(牙神经)感染所引起的。中医认为牙痛是由于外感风邪、胃火炽盛、肾虚火旺、虫蚀牙齿等原因所致。牙龈炎是常见的牙周组织疾病。是由于不注意口腔卫生,牙齿受到牙齿周围食物残渣、细菌等物结成的软质的牙垢和硬质的牙石所致的长期刺激,及不正确的刷牙习惯,维生素缺乏等原因所造成。 牙龈鲜红或紫红、肿胀、松软,有时龈缘有糜烂或内芽组织增生外翻,刷牙或吃东西时牙龈易出血,但一般无自发性出血,病人无明显的自觉症状,有时可有发痒或发胀感,口臭明显。 牙周炎是口腔常见病,其病因复杂。如牙垢、牙石、嵌塞的食物、不良修复体等局部因素的刺激,牙龈受到损害,加上细菌的作用,使牙周膜破环;维生素C的吸收、利用障碍;维生素D缺乏及各种因素导致的机体抵抗力下降,皆可引发牙周炎。 牙痛是本病的主要症状。早期,牙龈发痒、不适、口臭,继之牙龈红肿、松软,容易出血,疼痛,反复发作。日久牙龈与牙根部的牙周膜被破坏,形成一个袋子,叫牙周袋,袋内常有脓液溢出,炎症继续扩大,可成为牙周脓肿,病情加重,局部疼痛、肿胀,初为硬性,后变为软性,有波动感,可自行穿破,流出脓液,出脓后,疼痛可减轻,或反复发作,非常痛苦。 自疗注意事项 (1)注意口腔卫生,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良好习惯。 (2)发现蛀牙,及时治疗。 (3)睡前不宜吃糖、饼干等淀粉之类的食物。 (4)宜多吃清胃火及清肝火的食物,如南瓜、西瓜、荸荠、芹菜、萝卡等。 (5)忌酒及热性动火食品。 (6)脾气急躁,容易动怒会诱发牙痛,故宜心胸豁达,情绪宁静。 (7)保持大便通畅,勿使粪毒上攻。 (8)勿吃过硬食物,少吃过酸、过冷、过热食物。

生姜止牙痛 生姜具有消炎、止痛作用。牙痛时取鲜生姜一片,咬合于痛牙处,必要时可重复用之。 味精止牙痛 取味精少许,直接涂敷牙痛处;或将适量味精加入开水中熔化,待冷却后反复含漱,止痛效果良好。 穴位按压止牙痛 上牙痛取下关穴,下牙痛取颊车穴,无伦上下牙痛均加用同侧合谷穴,以拇指用力按压穴位并略揉动,反复进行至牙痛消失。 治牙痛的小验方 第一个验方是:取大蒜捣乱,温热后敷在疼点上可以治疗牙髓炎、牙周炎和牙痛等症状。 第二个验方是:把味精按1:50的浓度用温开水化开后,口含味精溶液一会儿就吐掉。这样连续几次,坚持两天后牙痛就会好的。 第三个验方是:牙疼的时候可以切生姜一小片咬在痛处,必要的时候可以重复使用,睡觉的时候含在口里也无妨。这是很安全可靠的一个验方。 第四个验方是:取普通白酒100克放入茶缸里加上食盐10克;搅拌,等盐溶化之后放在炉子上烧开。含上一口在疼痛的地方,注意不要咽下去,牙痛就立刻止住了。 牙痛食疗方 牙痛一般可分为龋齿牙痛、风热牙痛、虚火牙痛三种。现介绍九则治疗牙痛的食疗方,您不妨一试。 方一:咸蛋蚝豉粥 咸鸭蛋2个,蚝豉(干牡蛎肉)100克,大米适量煲粥,连吃2-3天。适宜虚火上炎牙痛者食用。 方二:皮蛋腐竹咸瘦肉粥 皮蛋2个,水发腐竹60克,咸瘦猪肉100克,大米(或小米)适量煲粥,连吃2-3天。适宜虚火龋齿疼痛者食用。 方三:蚝豉皮蛋盐渍瘦猪肉粥 蚝豉100克,皮蛋2个,盐渍瘦猪肉100克,大米适量煲粥吃。适宜阴虚牙齿肿痛、咽喉声嘶者食用。 方四:牛膝生地黑豆粥 牛膝12克,生地黄熟地黄各15克,黑豆60克,粳米100克。将各物分别用水洗净,地黄切碎,加适量清水煮成粥,去牛膝、地黄的药渣,用少许盐调味随意食用。适宜体虚正气弱的老年患者食用。 方五:贻贝苁蓉黑豆汤 贻贝(淡菜,为海产品)、肉苁蓉各30克,黑豆150克。洗去贻贝砂泥,黑豆洗净,肉苁蓉切片,共放锅里加清水适量熬煮1小时以上,然后去取汁,1次服完。每日1剂,连服数天,牙痛痊愈为止。贻贝入肾经,滋阴降火;黑豆补肾,除胸中热痹,散五脏积热。适宜龋齿牙痛及虚火上炎的牙龈肿痛者食用。 方六:狗肝菜豆腐汤 狗肝菜(草药)250克,豆腐250克,二味用水洗净,加适量水煮熟,去狗肝菜,加调味料,饮汤吃豆腐。适宜肝火风热龋齿红肿热痛者食用。(虚火者忌用) 方七:柳根煲瘦肉 柳树根50克,猪瘦肉100克。二味洗净加适量水同煲,调味后饮汤吃肉。适宜牙龈肿胀、腮部红肿的风火牙痛者食用。 方八:绿豆鸡蛋糖水 绿豆100克,鸡蛋1个,冰糖适量。将绿豆捣碎,用水洗净,放锅里加水适量,煮至绿豆烂熟,把鸡蛋打入绿豆汤里,搅匀,稍凉后一次服完,连服2-3天。适宜风热牙痛、口腔红肿热痛的风热牙痛者食用。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