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起病交急,耳痛与耳流脓为主要症状,耳痛呈持续性,逐渐加剧,常放射到额部,外耳道底壁骨与软骨部交界处皮肤开始有糜烂,继而肉芽增生,外耳道、耳廓、而屏均可肿胀,有明显出冲击耳廓牵引痛,乳突部亦能有关肿胀与牙痛,鼓膜穿孔或坏死,但病者亦能客观不累及鼓膜和内耳,经一般炕炎治疗,常无明确效果。病情可继续发展,向下频繁颅底。或通过外耳道软骨裂隙累及软骨,骨组织、腮腺及临近的血管与神经,导致颞骨或颅底骨髓炎,多发性神经瘫痪,其中面神经受累最多假,病变流及颈静脉孔者,则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及副神经受损,感染向前扩散可侵及颞下窝,终因引起大出血、脑膜炎、脑肿瘤、脑软化而死亡。
疾病描述 坏死性外耳道炎多发生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系meltzer和klemen(1959)首次描述,因常引起外耳道骨髓炎和广泛的进行性坏死,故有恶性外耳道炎之称,但并非恶性肿瘤,患者除93%为糖尿病人,91%年龄在35岁以上者外,近年来还偶见于患有营养不良症与贫血的儿童。年龄有小达5个月者,男女发病率相近,大多为单侧。
坏死性外耳道炎是一种伴有侵袭性骨质破坏的进行性、危险性外耳道炎。多见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或有免疫缺陷的病人。本病炎性骨质破坏可呈进行发展,常累及腮腺颌后窝、颅底、脑神经和脑组织,最终因出血、脑膜炎、脑脓肿等危及病人生命。致病菌常为绿脓杆菌。临床表现为耳痛而且对镇痛药有抵抗作用。有浆液、脓性耳漏,也可伴有出血,有臭味,听力下降,下颌关节运动障碍,全身情况随病情加重而变坏;外耳道底壁可见肉芽,可并发腮腺炎,颌后窝感染,内耳感染,ⅴ、ⅵ、ⅸ、ⅹ、?、?等脑神经麻痹和脑膜炎、脑脓肿,ct显示骨质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