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老体弱、
颈椎病及全身状况差者,可在纤维喉镜下切除或行射频、微波治疗。
局麻不能配合者,可在全麻气管插管下经支撑喉镜、悬吊喉镜切除息肉,有条件者可行显微切除或激光显微切除。
声门暴露良好的带蒂息肉,可在间接喉镜下摘除。若息肉较小或有蒂且不在前连合,可在电视纤维喉镜下行
声带息肉切除术。
【治疗】 以手术切除为主,辅以糖皮质激素、抗生素、维生素及超声雾化等治疗。
【检查】 常在声带游离缘前中份见有表面光滑、半透明、带蒂如水疱状新生物(图3-8-2)。有时在一侧或双侧声带游离缘见基底较宽的梭形息肉样变,亦有遍及整个声带呈弥漫性肿胀的息肉样变。息肉多呈灰白或淡红色,偶有紫红色,大小如
绿豆、黄豆不等。声带息肉一般单侧多见,亦可两侧同时发生。少数病例一侧为息肉,对侧为小结。悬垂于声门下腔的巨大息肉,状如紫色葡萄,突然堵塞声门可引起呼吸困难而端坐呼吸,紧嵌于声门时偶可窒息。其蒂常位于声带前连合。带蒂的声带息肉可随呼吸气流上下活动,有时隐匿于声门下腔,检查时容易忽略。
【临床表现】 主要为声嘶,因声带息肉大小、形态和部位的不同,音质的变化、嘶哑的程度也不同。轻者为间歇性声嘶,发声易疲劳,音色粗糙,发高音困难,重者沙哑、甚至失声。息肉大小与发音的基频无关,与音质粗糙有关。声门的大小与基频有关。巨大的息肉位于两侧声带之间者,可完全失声,甚至可导致呼吸困难和喘鸣。息肉垂于声门下腔者常因刺激引起咳嗽。
【病理】 声带息肉的病理改变主要在粘膜固有层(相当于reink层),弹力纤维和网状纤维破坏。根据其病理变化,声带息肉可分4型:出血型、玻璃样变性型、水肿型及纤维型。
9.其他学说 也有人认为声带息肉的发生与局部解剖因素有关,舌短、舌背拱起及会厌功能差者易发生,可能因这些解剖异常使共鸣及构语功能受影响,需加强喉内肌功能来增强发声力量,导致声带受损。此外还有血管神经障碍学说及先天遗传学说等。
8.变态反应学说 渡边(1958)及大和田等(1976)发现声带息肉的组织学表现有嗜酸及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认为其发生与变态反应有关。
7.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学说 有“a”型性格特征,倾向于副交感神经兴奋性亢进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性疾病。
6.蔡钺侯(1980)提出声带闭合时,气流动力学柏努利(bernoulli)效应可将声带边缘粘膜吸入声门,使声带内组织液移向并积聚在reink间隙边缘而形成息肉。
5.代偿学说 王鹏万(1980)提出,声门闭合不全可引起声带边缘息肉状肥厚,以加强声带闭合,此多为弥漫性息肉样变。近年的临床观察也证实了代偿性息肉的存在。
4.炎症学说 中本(1957)认为,声带息肉是因局部慢性炎症造成粘膜充血、水肿而形成。
3.fujioka (1991)认为声带粘膜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可能与声带息肉和小结形成有关。
2.循环障碍学说 厶户(1969)经动物实验证明,声带振动时粘膜下血流变慢,甚至停止,长时间过度发声可致声带血流量持续下降,局部循环障碍并缺氧,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局部水肿及血浆纤维素渗出,严重时血管破裂形成血肿,炎性渗出物最终聚集、沉积在声带边缘形成息肉;若淋巴、静脉回流障碍则息肉基底逐渐增宽,形成广基息肉或息肉样变性。
1.机械创伤学说 过度、不当发声的机械作用可引起声带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导致局部水肿,局部水肿在声带振动时又加重创伤而形成息肉,并进一步变性、纤维化。jiang(1998)应用计算机辅助的精细模型研究机械创伤对振动声带组织的影响,支持此机械创伤学说。
【病因】
喉息肉(polyp of larynx),发生于声带者称为声带息肉(polyp of vocal cord),喉息肉绝大多数为声带息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