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腺炎,是一种由流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本病只在人群中发生,受感染的人-病人和健康带毒者是唯一的传染源。一般病人易发现,易控制,但有约35%的感染者症状不明显,亚临床型者,其排毒时间与显性病人一样长,更有流行病学的意义。流行性腮腺炎是丙类传染病,平时不要求传染病报卡,易造成对本病疫情的忽视,因此,流行性腮腺炎疫情的爆发多是因为发现晚,措施不利而造成传播蔓延。
流行性腮腺炎的传播途径以直接接触唾液或唾液污染的食具、玩具等,以及空气飞沫传播。病毒侵入上呼吸道粘膜,并在局部生长繁殖,通过血液传播至腮腺及其它的器官,引起该器官的炎症或损害。潜伏期14~21天,平均18天。部分病例有倦怠、畏寒、低热、头痛等前躯症状,前躯症状出现数小时或数天后腮腺肿大,局部疼痛、过敏,开口咀嚼时疼痛明显,白细胞记数正常或稍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流行性腮腺炎时常并发有睾丸炎及卵巢炎,可以导致不孕。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脑膜脑炎,致死率波动在 0.5~3%之间。流行性腮腺炎这样的并发症,对儿童、青少年的健康危害很大,并且每例感染者周围都有一批隐性感染者,使传染源难以排除,故易造成扩散流行,尤其在腮腺炎高发的春季危害更为严重。
流行性腮腺炎防制最有效的办法是疫苗免疫接种。国内外均以研制出减毒活疫苗,用减毒活疫苗进行免疫接种,可收到满意的预防效果。儿童时期使用疫苗获得的免疫力,能否长期维持到成人时期,足以防止临床腮腺炎及其并发症的发生等问题,现仍缺乏充分的实验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数据。丙种球蛋白用于预防腮腺炎,并不能获得明显的效果,曾经使用过剂量达20ml的混合丙种球蛋白,同样也未显出预防腮腺炎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