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五官疾病 > 口腔疾病 > 腮腺炎 > 正文

是腮腺炎怎么治?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3-03-27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西医疗法】



口服病毒灵,每次1片,每日2~3次,连服2~4日。头痛及腮肿疼痛较重时,可采用解热镇痛药,为减少酸性对口腔的刺激,可用肠溶阿司匹林。因本病是由病毒引起的,所以磺胺药及抗生素对本病无效。并发睾丸炎患者应延长卧床休息时间。局部宜用棉花及丁字带托起,置冷水袋以减轻疼痛;脑膜脑炎患者伴有颅内压增高症状者,可采用脱水疗法,必要时可短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减轻症状。



【中医验方】



1.温毒在表(轻型) 发热恶寒,头痛,一侧或双侧腮腺漫肿疼痛,咀嚼不便,或有咽痛。舌尖红,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治宜疏风清热,解毒消肿。用银翘散加减:银花、连翘、板蓝根各15克,牛蒡子僵蚕桔梗荆芥各10克,薄荷升麻甘草蝉蜕各6克,芦根夏枯草各30克。日1剂分3次服。



2.热毒蕴结(重型) 壮热头痛,烦躁口渴,食欲不振,或伴呕吐,腮部漫肿硬痛,咀嚼困难,咽红肿痛。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方用普济消毒饮加减:连翘、蒲公英、板蓝根各15克,黄芩、牛蒡子、玄参、桔梗、僵蚕、花粉、橘核各10克,黄连马勃、升麻、甘草、柴胡各6克。日1剂分3次服。若腮部漫肿,硬结不散者加海藻昆布、夏枯草;大便秘结者加大黄、玄明粉。



【民间偏方】



方1 局部用紫金锭或青黛散醋调外敷,每日数次,或如意金黄散、芙蓉叶各30克研末,菊花9克浸汁加蜜糖适量拌和,每日2次外涂敷。



方2 将仙人掌洗净去刺,剖开捣烂,加鸡蛋清调匀,视腮腺部肿大范围,取药膏摊在消毒纱布上(布厚约0.5毫米),敷贴患处。每日换药1次,连用2~3次。



方3 天花粉绿豆各等份,研为细末,加入冷开水调成糊状,外敷患处,每日3~4次。



此外,也可用鲜蒲公英、鲜马齿苋、鲜鸭跖草等捣烂外敷,可减轻疼痛。



【饮食疗法】



方1 蛇蜕炒鸡蛋治流行性腮腺炎



【原 料】蛇蜕6~10克(10岁以下儿童用6克,10岁以上用10克),鸡蛋2个,细盐少许。



【制用法】先把蛇蜕洗净后细细切碎,再将鸡蛋2个打入碗内,加入蛇蜕碎末及细盐,并反复搅拌;然后在锅内加入素油,油热后加入蛇蜕末和细盐和鸡蛋如常法炒熟即可。每日1次,1顿食下,连用1~2天。



【功 效】祛风,消肿。适用于小儿流行性腮腺炎。



方2 荆芥粥治流行性腮腺炎



【原 料】荆芥穗10克,薄荷10克,粳米50克。



【制用法】先以水煮荆芥穗、薄荷,沸后改用文火3分钟,去滓取汁,用汁煮米做粥食之。每日1~2次。



【功 效】清热解表。荆芥穗、薄荷是治疗外感风寒的药物,具有发散、祛风、通血脉的作用,服后微汗出,对痄腮初期轻微发热恶寒、腮部漫肿有治疗作用



方3 苦瓜汤治流行性腮腺炎



【原 料】鲜苦瓜100克(去瓜瓤,切片),紫菜、盐、味精、麻油适量。



【制用法】勺内放入鸡汤,苦瓜片烧开,撇去浮沫,待瓜片软烂,放入紫菜、盐、味精,滴点麻油即可。



【功 效】清热泻火,消肿散结。



【附 注】苦瓜性味苦寒,清热解毒,对热性病身热烦渴者可除邪热,对痈肿恶疮有止痛作用。紫菜可化痰软坚,清热利尿,味极鲜美,可矫苦瓜之苦味,并能促进食欲。



方4 蒜泥马齿苋治流行性腮腺炎 。



【原 料】鲜马齿苋60克,大蒜泥10克。



【制用法】将鲜马齿苋加水煮熟捞出切段,放入蒜泥和酱油调味,拌匀即可。作凉菜随意食用,连用1周。



【功 效】适用于热毒蕴结型流行性腮腺炎。



方5 慈菇粥治流行性腮腺炎



【原 料】山慈菇10克,粳米50克。



【制用法】山慈菇洗净去皮,冷水浸泡10分钟后加热,水沸后改用文火煮10分钟,再与粳米同煮作粥。每日1次。



【功 效】山慈菇性味甘微辛寒,善于解毒散结,行血祛瘀。此粥适用于痄腮温毒之期。



方6 蚝豉豆腐汤治流行性腮腺炎



【原 料】蚝豉100克,豆腐3小块,咸橄榄3个,鲜姜3克。



【制用法】将上药加水共煮汤。随意食豆腐,饮汤。



【功 效】清热解表,散血化瘀。适用于流行性腮腺炎、两腮红肿热痛。



【生活宜忌】



1.发现病人立即进行呼吸道隔离,隔离应从发病至腮腺肿大消退为止,一般不少于10天,隔离期间不允许上学或工作,外出应戴口罩。



2.易感儿童在流行期间,可用板蓝根30克,水煎服,连服3天。



3.在腮腺炎流行时,儿童要尽量减少外出,尽量不去公共场所。



4.4~15岁儿童可使用腮腺炎疫苗,可提高免疫力,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