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近代的口吃治疗研究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及其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把“口吃”定义于患者在后天的生活中所学习到的一种不良的语言习惯,是一种病态的条件反射,其治疗方法也相应地由早期的单纯行为治疗法发展为“综合治疗法”,即心理治疗和行为治疗同步进行。
三、现代的口吃治疗研究 >>>
近二十年来,随着各方面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家们有了更多的技术手段和工具投入到口吃研究领域当中。在“计算机技术”、“神经影像技术”、“基因标记技术”等的帮助下,科学家们开始前所未有的“近距离”观察口吃者和正常人之间的差异,并取得了很多进展:
大脑语言优势缺乏学说
早在1934年,医学研究者便提出口吃是缺乏一侧大脑半球对另一侧的控制优势,此时,两侧大脑半球均可发送它们各自的神经支配信号,结果会使与言语产生有关的两半侧肌肉发生非同步活动,从而产生口吃。这一假说的提出,使脑机制在口吃发病中的作用受到重视,并促使人们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在用双耳分听技术呈现有意义的言语刺激时发现,大部分口吃者未象正常人一样表现出右耳优势。
1966年,Jones发现,四名发展性口吃患者在左侧半球术后口吃消失。
其他一些研究也表明,相对于非口吃者而言,口吃者中有较多的人是右脑语言优势、两半球混合优势,甚至是轮换优势。后一发现被认为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有的口吃者在一段时间能流利说话后又出现口吃。
运动功能异常
由于口吃属于言语运动障碍的范畴,所以,对口吃研究的焦点多集中在与口吃发生有关的运动功能方面。研究显示,口吃者存在发声和构音等方面的运动协调性障碍,口吃可能肌肉活动调速过程中间歇性不协调的结果,在情绪高度紧张的情况下,协调更加困难,活动变成急动。
此外还发现口吃者表现出喉部拮抗肌的协调性差以及口吃者的发声启动较正常人减慢。
有人则将口吃视为失语症中以发音、呼吸和清晰度的协调性缺乏为特征的一种音节性构音障碍。
口吃者在非言语任务中也显示出运动异常。例如,口吃者在做连续手指击打任务时速度慢而且调速技巧较差。Webster等让被测试者完成双手指轮替敲击任务,发现的右撇子的正常人右手敲击成绩较好,左撇子两手的成绩相同;而右撇子口吃者的成绩与左撇子非口吃者的相似,他认为口吃者右半球活动过度。
听觉系统异常听觉系统障碍
曾被认为是口吃的基本原因之一。美国口吃中心的研究显示,正常人在发声或朗读时,如通过耳机将听觉反馈稍微延迟,就会不自觉地出现口吃。这一研究提示,口吃者的听觉反馈可能较正常人延迟;当听觉反馈延迟时,正常人的说话也变得不流利。通过这方面的研究,发展出了“改变听觉反馈”而矫正口吃的电子设备和软件,如可以随身携带的“思比易”和可以在电脑上运行的“DAF/FAF助手软件”!
双耳分听研究显示,言语流利者左侧听觉皮层对对侧刺激更为敏感,而口吃者的右侧听觉皮层更敏感。
有人还报道口吃者存在音的定位困难。
脑半球额颞叶的异常激活
发展性口吃的功能影像学发现近来,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化断层扫描、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和脑磁图的方法对发展性口吃的神经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支持有关大脑语言优势缺乏的观点,并提示口吃可能与大脑半球额颞叶的异常激活有关。
大脑言语优势半球不典型侧化
1991年,Pool等应用SPECT对20名口吃被试在安静休息状态下进行了局部血流量的检测,结果表明,相对于右半球而言,左侧半球绝对血流量降低,而且血流量的改变程度与口吃的严重程度有相关关系。
1996年,Fox等用PET的研究显示口吃性言语与右侧大脑广泛的过度激活有关:口吃性朗读时缺乏左侧半球的正常激活,相反地表现为额颞系统的选择性去激活状态;当给予流利诱导后产生流利性言语时,部分性地逆转了颞叶听觉系统的低激活状态和额叶言语产生系统的去激活状态。
Ingham等的报道,也支持口吃者可能是缺乏与言语运动相对应的两半球之间的协调活动的结果。
近来,Denil将口吃者与非口吃者进行比较时发现,非口吃组左侧半球激活相对较强,而口吃组右侧半球激活相对较强。
大脑的结构异常
Tulane大学Anne Foundas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神经学”(Neurology)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小组通过对口吃者和非口吃者的大脑进行核磁共振成像,发现口吃者脑中与语言相关的区域的体积都格外的大并且有更多的折叠。与之相似的,这种脑部区域的较大和更多的重叠,也更多的发生在男性和左撇子当中。研究者的结论表明,在脑中语言区的天然差异使这些人更容易换上口吃病。
详细报道>>>
有可能存在基因遗传
2003年,美国国家卫生中心(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的科学家们在《美国基因医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该报告表示他们在一项涉及1000多个家庭的“口吃与遗传基因相关性”的研究中发现,在第18号染色体上,有一组基因标记,在这些家庭中随着口吃而遗传。但现在还无法确定这组基因的影响有多大,是不是唯一的,以及是否更具普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