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做到生活规律,睡眠充足、节制脂肪类食物、禁烟酒、避免过度疲劳和情绪波动;加强体育锻炼,防止
感冒;慎用耳毒性药物,减少噪音对听神经的损伤,特别是预防“随身听”对听力的危害,并进行定期的听力监测,注意养生保健,
耳聋、
耳鸣是可以预防的。当然一旦发生耳疾,应及时采取治疗措
如患者苗某突发左侧耳鸣、耳聋一年余,近三月症状加重,伴头痛、头昏。于今年三月来医院求诊,给予益气通窍,活血化瘀中药调理三十天,并进行四次耳穴水针注射治疗,症状改善,听力提高。但仍有轻微耳鸣,按原方继续服二十天后,症状消失。
引起耳聋耳鸣的原因很多,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药物使用不当,对耳蜗神经造成损害;孕妇患病毒性疾病,通过脐带可给胎儿造成先天性耳聋;血管痉挛、过度疲劳、
内分泌失调等引起内耳供血不足,组织缺氧、代谢紊乱导致内耳末梢神经感受器官损害,都会造成听力下降。而耳鸣既可能是耳聋的伴随症状,也可因外、中耳病变及耳蜗病变等引起。中医认为以上病因多由体质虚弱或气阴两虚、寒饮上犯、清窍被蒙、髓海失养所致。《素问海论》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灵枢决气》曰:“精脱有耳聋。”为此在治疗时宜采用益气通窍,活血化瘀,滋病肝肾的中药调理。并在相关穴位如翳风、听宫、耳门等穴位注射营养神经的药物,多能达到复聪止鸣之效。
聋病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种多发性疾病。美国曾报道其普查结果,表明耳聋病人占总人口的10%。我国在1987年进行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资料表明,听力语言残疾人为1 776 万人。这主要为明显的聋哑人,对于轻、中度的耳聋病人还未统计在内。为此,耳聋将始终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对于耳聋的防治和康复研究工作也越来越受到医学界和社会的关注。
耳聋这一名称的定义各有不同,有的认为听力全部消失或严重损失才称为耳聋,听力部分损失者称重听。目前一般都习惯以耳聋一词来概括所有轻重不同的听觉障碍。医学界中也有人主张废弃难听或重听一词,这些名词不仅不能正确表达聋的性质,而且容易误解,如重听可被理解为听到两种声音,或是再听到1次声音。所以,听力减退统称为耳聋。至于耳聋的性质可加定语说明,如轻聋、全聋、传音性聋及感音性聋等。耳聋的程度则以轻度、中度、中重度、重度、极重度(或全聋)来表示。
怎么治中度耳聋?你知怎么治中度耳聋不? 怎么治中度耳聋,在这为你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