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结果见附表。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经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分析后,取平均光度值记录如图3。
2.4 地塞米松对胚胎腭间充质细胞中EGFR表达的影响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经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分析后,将其平均光度值记录如附表。
2.3 地塞米松对胚胎腭上皮细胞中EGFR表达的影响
EGFR着色位于细胞膜和细胞浆中,呈棕黄色。在胚胎腭中主要表达于上皮成份中,间充质中有散在表达(图2)。
2.2 免疫组化染色
GD1312天小时对照组及实验组胚胎舌体位置较高,腭突位于舌体两侧向下垂直生长。GD1412天小时对照组舌体降至口底,腭突上抬至舌体上方呈水平相对生长,部分腭突相互接触,中间嵴上皮在中线区形成上皮中缝。实验组腭突位于舌体两侧开始上抬。GD1512天小时对照组腭突接触融合,上皮中缝消失,间充质细胞相互连接形成完整的腭器官。实验组腭突在舌体上方呈水平生长,但体积较小,不能在中线区相互接触,腭裂形成(图1)。
2.1 光镜观察
2 结 果
光镜观察染色结果,选取阳性染色切片经电视摄像系统输入HPIAS-1000高清晰度彩色病理图像细胞测量系统分析,每个时期各选10个视野。
1.4 图像处理
用S-P方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主要步骤如下:切片脱蜡至水,置3%H2O2中浸泡10min以消除内源性过氧化物酶,正常山羊血清37°C孵育20min以降低非特异性着色。适当稀释的兔抗小鼠EGFR抗体37°C孵育2h,生物素化的二抗作用20min,三抗作用20min,DAB显色3min,苏木素复染。以购自北京中山公司的阳性片作为阳性对照,PBS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
1.3 免疫组化染色
经与雄鼠交配后,如发现阴栓,认为雌鼠已受孕,记为GD00天小时(gestation day,GD)。实验组在GD1212天小时腹腔注射磷酸地塞米松(50mg/kg)[4],对照组以同等量生理盐水代替。分别于GD1312、GD1412、GD1512天小时颈椎脱位处死母鼠,每组各为5只,剖腹取出胎鼠,切取胎鼠头部。标本经4%多聚甲醛固定24h后,序列酒精脱水,石蜡包埋。以麦克尔氏软骨为基准面,作冠状位4~5μm厚连续切片,H-E染色,脱水,封片,光镜观察。
1.2 标本制备
6~8周龄体重25~30g雌性NIH小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每组30只。兔抗小鼠EGFR抗体,Boster公司产品。S-P免疫组化染色试剂盒,Santa公司产品。DAB显色试剂盒,Santa公司产品。
1.1 实验材料
1 材料与方法
胚胎腭的发生发育是一系列连续、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在这一系列复杂的过程中,需要激素、第二信使、生长因子等参与生命活动信号的传递。Brunet等发现[1],体外培养的腭器官中,125I-EGF的结合位点广泛存在,并随着腭器官的发育而发生时空性改变。Abbott和Shiota曾报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胚胎腭发育过程不同时期会发生改变[2,3]。这些结果提示EGFR在胚胎腭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胚胎腭发育过程中EGFR的表达变化以及地塞米松对其表达的影响,探讨EGFR在小鼠胚胎腭发育及先天性腭裂发病中的作用。
先天性腭裂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发病率高。尽管在临床上对于这种发育畸形的序列治疗已日趋完善,但该病发病机理尚不清楚。
摘 要:目的 检测地塞米松诱发NIH小鼠先天性腭裂时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的影响。方法 在GD1212天小时给怀孕小鼠腹腔注射磷酸地塞米松注射液(50mg/kg),对照组则以等量生理盐水代替。分别于GD1312、GD1412、GD1512天小时取出胎鼠头部标本,作冠状位切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胚胎腭中EGFR的表达。结果 EGFR的表达随胚胎腭的发育而增高,实验组EGFR增高的速度较慢。结论 地塞米松诱发先天性腭裂发病与EGFR表达的改变有关。
地塞米松在诱发先天性腭裂发病中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