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应进行功能性唇裂修复术,即将异位的口轮匝肌复位,恢复肌肉的连续性,以利恢复其生理功能。
4、婴幼儿唇裂修复应同时矫正鼻小柱偏斜,增加其高度,矫正鼻翼角移位,恢复鼻孔基本对称,以促进鼻的正常发育。
3、恢复上唇的正常高度,人中居中,上唇两侧对称,上唇游离缘应落在下唇的前方,下唇下方微向前翘起。
2、选择最佳术式,避免唇部直接缝合,防止瘢痕挛缩。
1、爱惜组织,尽量少切除。
唇裂修复的原则和要求:
另外,这些单侧唇裂修复方法还都尚有两个更为严重的缺点。第一,经过多次的二期手术修改以后,静止时修复后的患侧唇虽然可能表现得“完美无缺”,但在饮食、说话和表情等日常功能活动中,整形后的患侧上唇往往出现与健侧不一致的“动态畸形”;第二,患侧唇在术后早期虽然两侧对称,但随着患儿年龄的增长,有时常出现患侧上唇变长或缩短、某些部位凸起和结构移位等“发育畸形”。
尽管如此,在患侧唇的下部仍然未能形成较好的人中嵴。为此,Millard(1958年)提出旋转--推进法;宋儒耀(1963年)提出鼻底三角瓣修复法。这两种方法由于把在患侧唇下部形成的矩形瓣和三角瓣改在上部,确实可避免患侧人中下半部明显平坦的缺点。但同样缺点又出现于修复后的患侧唇上部。在上唇上部与鼻小柱交接处常有健侧隆起、患侧扁平的情况,外形也很不自然。
现代唇裂整形方法几乎采用了所有可能采用的各种三角瓣和矩形瓣。例如,B1air-Mirault的三角瓣贴附法(1930年),LeMesurier-Hagedorn的矩形瓣嵌入法(1949年),Tennison的三角瓣嵌入法(1952年),Skoog的双三角瓣嵌入法(1958年)等。这些方法的共同缺点之一是他们所设计的切口都牺牲了较多的可用或正常组织;其二是在患侧人中的下半部都没有形成人中嵴,因为此处嵌有平坦的三角瓣或矩形瓣之故。为了改正后一缺点,B1air的学生,Brown氏和MeDowell氏(1950年),采用LeMesurier氏本人(1962年)术式,但分别将各手术的三角瓣和矩形瓣的面积缩小。
古代唇裂手术的主要缺点是修复后的患侧唇常嫌过短。直到第19世纪,VonGraeffe(1816年)和Rose(1879年)将切口做成弧形,利用弧线长于直线的原理,终于克服术后患侧唇过短的缺点。Rose氏以后,各国医家又把弧线切口改为各式各样的曲线切口,并相应形成各式各样的组织瓣,导致新的唇裂修复手术方法不断涌现。
唇裂整形后修复?唇裂整形后修复你知不?唇裂整形后修复你了解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