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五官疾病 > 耳鼻喉疾病 > 鼻炎 > 正文

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方法?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3-09-13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变态反应性鼻炎简称变应性鼻炎 一般又称过敏性鼻炎,是发生在鼻粘膜的变态反应,也是呼吸道变态反应常见的表现形式 有时和支气管哮喘同时存在。

过敏性鼻炎引起的原因

  本病发病有下列三种因素:

  (一)遗传因素 

  有变态反应家族史者易患此病 患者家庭多有哮喘 麻疹或药物过敏史 以往称此患者为特应性个体 其体内产生IgE抗体的能力高于正常人 但近年有作者发现 孪生与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无显著差异

  (二)鼻粘膜易感性

  易感性的产生源于抗原物质的经常刺激 但其易感程度则视鼻粘膜组织中肥大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的数量和释放化学介质的能力 现已证实 变应性鼻为炎患者鼻粘膜中上述细胞数量不仅高于正常人 且有较强释放化学介质的能力

  (三)抗原物质

   刺激机体产生IgE抗体的抗原物质称为变应原 该变应原物质再次进入鼻粘膜便与相应的IgE结合而引起变态反应 引起本病的变应原按其进入人体的方式分为吸入性和食物性两大类:

  1.吸入性变应原  

  通过呼吸吸入鼻腔 此类变应原多悬浮于空气中

  (1)花粉  并不是所有植物花粉都能引起发病 只有那些花粉量大 植被面积广 变应原性强并借助风来传播的花粉才最有可能成为变应原 由于植被品种的差异 不同地区具有变应原性的花粉也不同 如北欧以桦树和梯牧草的花粉为主;北美则以豚草为主;日本以杉树花粉为主;我国幅员广阔 各地区致敏花粉不尽一致 北方地区以野生蒿类花粉为主 不过在大江南北均发现豚草 应引起重视 近年有人认为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 空气中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浓度增加 可使悬浮于空气中的花粉表面蛋白质结构发生变异 使原本不具变应原性的花粉也具有较强的变应原性 这可能就是发病率显著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空气中的花粉种类和含量均有显著季节性 春季和夏秋是花粉播散的高峰

  (2)真菌  在自然界分布极广 主要存在于土壤和腐败的有机物中 其菌丝和孢子皆具有变应原性 但以孢子较强 孢子可借风广泛传播 空气中的数量有时高于花粉 农村高于城市 最常见的真菌种类是单孢枝霉菌属 交链孢霉属(Alternaria) 青霉属 曲霉属和酵母菌属 其中单孢枝霉和交链孢霉有显著季节性 其孢子在空气中数量高峰多在夏季 室内高温和阴暗潮湿有利于真菌生长 室内观赏花花盆中土壤也常成为真菌良好的生长场所

  (3)屋尘螨  属节肢动物门蜘蛛纲 成虫大小一般为300~500μm 主要寄生于居室内各个角落 其中以床褥 枕头 沙发垫等处内的灰尘中最多 螨的排泄物 卵 脱屑和其碎解的肢体 皆可成为变应原

  (4)动物皮屑  动物皮屑是最强的变应原之一 对易感个体若长期与有关动物接触 则可被致敏 致敏后若再接触即使很小数量的皮屑 也可激发出鼻部症状 引起呼吸道变态反应的动物皮屑主要来自与人接触密切的动物 如家养宠物(观赏狗 猫) 家牧家用狗 牛 马和羊等 作者曾遇一病理实验技师 每与实验动物豚鼠接触便有喷嚏发作 继之大量清涕 并有轻度哮喘

  (5)羽毛  家禽或被褥 枕头和衣物中的羽毛 家养观赏鸟脱落的羽毛 皆可为变应原

  (6)室内尘土  是引起常年性鼻炎的常见变应原物质之一 其构成相当复杂 是各种物质的大杂烩 包括了动物性 植物性和化学性等多类物质

  2.食入性变应原  

  指由消化道进入人体而引起鼻部症状的变应原物质 期作用于鼻粘膜的方式十分复杂 至今仍不甚清楚 牛奶 蛋类 鱼虾 肉类 水果 甚至某种蔬菜 都可成为变应原

变态反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实际上是发生在鼻粘膜的Ⅰ型变态反应 变应原经呼吸道进入人体 经巨噬细胞处理 刺激B淋巴细胞变为浆细胞 后者产生特异性IgE抗体 现已证明 鼻粘膜中的特异性IgE抗体主要来自扁桃体 IgE经血液到达鼻粘膜 以其Fc段附着于鼻粘膜中肥大细胞 嗜碱粒细胞的细胞膜上 使鼻粘膜外于致敏状态 当变应原物质再次进入鼻粘膜是坏蛋IgE抗体的Fab段结合 并使相邻的IgE发生桥连(bridging) 结果使肥大细胞和嗜碱细胞细胞膜结构发生变异 释放出多种化学介质 主要为组织胺 激肽 白细胞三烯 嗜酸细胞趋化因子 前裂腺素类 血小板活化因子 五羟色胺等 这些介质通过它们各自在鼻粘膜血管壁 腺体和神经末梢上的受体 使小血管扩张 血管通透性增高 渗出增加 炎性细胞浸润(以嗜酸细胞为主) 组织水肿 神经末梢兴奋性增强等 上述病理变化即可导致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过敏性鼻炎的预防

  保健过敏性鼻炎的最根本保健措施是了解引起自己过敏性的物质 即过敏原 (如何知道你对何种物质过敏?)并尽量避免它

  当症状主要发生在户外:应尽可能限制户外活动 尤其是接触花草或者腐烂的树叶 以及柳絮和法桐上果毛 外出时可以带口罩 或者可以到过敏原较少的海滨

  当症状主要发生在室内: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1 注意生活细节;

  2 控制室内霉菌和霉变的发生;

  3 彻底杀灭蟑螂等害虫;

  4 远离宠物

                                                     预防过敏性鼻炎的17个技巧  

  1.对已经发生其他过敏性疾病的应积极进行治疗,如过敏性皮炎,以防发生过敏性鼻炎。

  2.积极防治急性呼吸道疾病,以免诱发过敏性鼻炎发作。

  3.消除室内尘螨、每周用热水洗涤床上用品,并用热烘干器烘干或晒在阳光下使其干燥。

  4.床上用品最好使用防螨材料制品,每天起床叠被子。

  5.少用填充或毛绒玩具、地毯和挂毯,室内尽量少放家具。

  6.保持室内干燥通风,注意减少室内植物。

  7.不养宠物,已有的宠物一定要安置在屋外或卧室以外,经常给宠物洗澡。

  8.家里要定期进行彻底清扫,消除蟑螂。

  9.不在室内吸烟,避免到吸烟的公共场所,定期注射流感疫苗。

  10.花粉多的季节少出门,尤其是有风的时候,要特别减少甚至避免户外活动。

  11.敏感季节居室里最好不要使用空调,注意关窗,减少开窗的次数,尽量使用空气过滤器。

  12.外出最好戴口罩,归来之后要洗澡,洗去落在头上和衣服上的花粉。

  13.洗过的衣服最好用烘干机烘干。

  14.生活要有规律,平衡饮食,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15.从小锻炼用冷水洗脸,使皮肤经常受到刺激,增加局部血液循环,保持鼻腔通气。

  16.单纯避免过敏原的方法有时效果并不明显,需要去寻求医生的帮助,并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药物治疗及免疫治疗。

17 用黄砖一块放火上烧烫取下,将一调羹醋倒在热转上,此时大量热气上冒患者闻其热气,1日3次连用7天清热 消炎 解毒 通窍治过敏性鼻炎 萎缩性鼻炎 鼻窦炎 有的流脓水的 鼻涕多 闻味不灵敏的都有特效。

过敏性鼻炎 首选5类药

 

  目前针对过敏性鼻炎的对症治疗药物可分为5类,具体选择和应用措施如下

 

  抗组胺药:对鼻痒、喷嚏、流清涕有良好效果,但对鼻塞无效果。目前已有两代抗组胺药,第一代包括苯海拉敏、扑尔敏、非那根和乘晕宁等,第二代包括息斯敏、克敏能和西替利嗪。两代药物相比,以第二代作用时间更为持久,一般每日只需1次服药,并且无服药后的嗜睡副作用,是当前首选用于过敏性鼻炎的治疗药物。

  减充血剂:又称缩血管剂,一般仅用于滴鼻,不作为口服用药。常用药物有麻黄素滴鼻剂和鼻眼净,根据流涕多少,每日数次滴鼻。应当注意的是这类药物停药后可产生反跳现象,久用还可产生依赖性,且不良反应较多,故而这类药物目前已较少用于临床,不再作为过敏性鼻炎的常规用药。

  抗胆碱药:传统药物为阿托品,对过敏性鼻炎并无明显效果。第四代即异丙托溴铵喷雾剂,喷鼻对流清涕、打喷嚏效果显著。将其与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还可有效缓解鼻塞,作用迅速。主要副作用有鼻干涩和鼻出血,需注意用量不可太大,喷鼻次数不可太频繁。

  糖皮质激素:采用喷雾治疗效果较好,常用制剂包括0。5%可的松、0。025%倍氯米松等喷雾剂。糖皮质激素与其他抗过敏药联合效果显著。但要短程应用,且适应症主要为单独使用其他抗过敏药效果差时,即作为二线药物来用,且不主张使用口服或静脉滴注之途经。

  肥大细胞膜稳定剂:主要有色甘酸钠喷雾剂和酮体芬口服剂。这类药物用于过敏性鼻炎治疗的效果并不明显,一般用作预防复发。在过敏性鼻炎的高发期,特别是罹患过敏性鼻炎合并哮喘患者,可提前几天预防性服用酮体芬,每日1次;或在外出时随身携带色甘酸钠喷雾,遇有鼻不适先兆时,立即喷鼻1次。一旦过敏性鼻炎发作,这类药物无效,不要继续用药。

过敏鼻炎患者的饮食注意

  饮食营养方面的调理,对于减缓过敏性鼻炎的症状,也有不错的效果。以下介绍一些过敏性鼻炎患者在饮食上需特别留意的事项:

  禁绝以下食物

  牛肉、含咖啡因饮料、巧克力、柑橘汁、玉米、乳制品、蛋、燕麦、牡蛎、花生、鲑鱼、草莓、香瓜、蕃茄、小麦。

  冷饮:过冷食物会降低免疫力,并造成呼吸道过敏。

  剌激性食物:如辣椒、芥末等,容易剌激呼吸道黏膜。

  特殊处理或加工精制的食物。

  人工色素:特别是黄色五号色素。

  避免香草醛、苯甲醛、桉油醇、单钠麸氨酸盐等食物添加物。

  多吃以下食物

  多吃含维生素C及维生素A的食物:菠菜、大白菜、小白菜、白萝卜等。

  生姜、蒜、韭菜、香菜等暖性食物。

  糯米、山药、大枣莲子、意仁、红糖和桂圆等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