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3. 鼻腔鼻内窥镜检查;
治愈和好转均视为手术成功,二者相加计有效率。
4. 鼻窦 CT 扫描。
2. 术前准备 患者仰卧位,手术可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下进行。
2. 泪囊碘油造影 选择 3 %碘油,经下泪小点注入后摄颅骨正位平片(图 1 );
4. 扩张管拔除时间 扩张管一般于手术后三个月取出。;
3. 全身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
1988 年 Rice 首次进行内窥镜监视下经鼻行泪囊鼻腔造孔术的尸体解剖研究。 1989 年后 McDonogh 等 相继在内窥镜监视下实施经鼻泪囊鼻腔造孔术。该手术避免了经皮手术损伤内眦血管和韧带的弊病,无面部瘢痕,手术并发症少,同时可矫正影响泪囊造孔引流,导 致手术失败的鼻腔、鼻窦疾病或解剖异常等因素,如鼻窦炎、鼻息肉、泡性中鼻甲及鼻中隔偏曲等,临床效果良好,较鼻外泪囊鼻腔吻合术有明显的优点。国内周兵 ( 1994 年)报告了对 35 例慢性泪囊炎患者应用鼻外科新技术 - 鼻内窥镜手术技术, 1995 年对 59 例 (69 眼 )3 ~ 13 个月的随访, 总有效率为 90.0% 。
3. 手术操作方法
第一步 将平中鼻甲前端附着处,钩突为后界的鼻粘膜麻醉后,以镰状刀做直径约为 1.5cm 的弧形切口,至骨表面,分离局部粘膜并将其去除,暴露上颌骨额突及泪骨前部,此时可见二者之接合骨缝(图 2 )。
1. 慢性及复发性泪囊炎;
4. 鼻腔、鼻窦急性炎症。
3. 无效 症状无缓解,冲洗泪道不通或加压后仍不通,造孔闭锁。
2. 鼻腔处理;
( 七 ) 与手术和预后相关并应注意的问题
2. 泪点狭窄或阻塞;
1. 泪道冲洗;
( 一 ) 适应证
3. 泪囊结石;
( 五 ) 术后随访处理
2. 泪囊粘液囊肿;
第二步 用骨凿凿除(或以电钻磨除)上颌骨额突,分离泪骨前部并将其钳除,形成直径约为 1cm 的骨窗,即可暴露泪囊内壁,微呈淡兰色。为了准确定位,经泪小点、泪小管导入探针进入泪囊,经内窥镜观察可验证是否已将泪囊准确暴露(图 3 )。
术后复查一月内一周一次,以后每月一次至痊愈。随访主要内容如下:
1. 术后泪道冲洗 每周一次;
第三步 用镰状刀或微型剪切开泪囊,并去除泪囊内壁,泪囊较大时,可自泪囊前缘弧形切开,形成一翻转向后的粘膜瓣,与钩突前缘粘膜相贴。清除骨窗周围的骨屑和粘膜组织,冲洗泪囊后,将扩张管经泪小点导入,自鼻内泪囊造孔处引出,上端置于泪总管,下端缝合固定于中鼻甲(图 4 )。
1. 泪小管狭窄或阻塞;
1. 治愈 鼻内窥镜下观察中鼻甲前端鼻腔外侧壁泪囊造孔形成,上皮化,溢泪、流脓等症状消失,冲洗泪道通畅(图 5 );
2. 好转 鼻内窥镜下观察中鼻甲前端鼻腔外侧壁泪囊造孔形成,上皮化,症状减轻,冲洗泪道通畅或加压后通畅;
术后一般不需填塞。
( 三 ) 手术前检查
3. 鼻腔用药 使用减充血剂和含激素的喷雾剂,全身应用抗生素 2 周;
4. 外伤性泪囊炎,包括鼻科手术损伤后泪囊炎 .
( 二 ) 禁忌证
( 四 ) 手术方法
( 六 ) 术后疗效判定标准
1. 手术器械 0 ° 或 30 ° 硬性鼻内窥镜,常规内窥镜手术器械,骨凿(或电钻)、泪点扩张器、泪道探针、扩张用硅胶管等。
1. 术中泪囊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