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出院后定期到门诊复查,以获得满意的疗效。一般为三个月左右,有的病人复诊时间要持续半年时间或者更久。
5、手术后应用皮质类固醇喷鼻,如伯克钠、雷诺考特等药物,有助于防止
鼻息肉复发,术后鼻腔应用油剂,如复方
薄荷油等,可软化结痂,有利于其排出。
4、抽出纱条后,在鼻腔粘膜表面麻醉下,利用吸引器清理术腔凝血块,分泌物和结痂。此后每天清理术腔一次,直至出院,同时行上颌窦手术都可进行上颌窦冲冼。
3、手术后1到2天抽除鼻腔堵塞纱条。
2、为预防感染,手术后可以应用广谱的抗生素,连用一周。
1、手术后取半卧痊,数小时内鼻前庭放置干棉球,防止血染的分泌物流出。采用冰块或者冷毛巾进行冷敷,以减轻手术后肿胀的反应。并注意观察出血及一般情况。
3) .需要坚持局部用药 局部使用激素类药物可以减轻局部的炎症反应,从而降低复发率。
2) .手术后要定期复诊 就定期到医生处了解术腔情况,必要时应进行术腔的清理,将新生的肉芽或者囊泡去除,以保证手术效果,这种复诊时间有的甚至要持续半年时间。
4.注意事项1).采用鼻内窥镜技术,将鼻息肉彻底摘除 这是降低手术后复发率的保障。
中医治疗:鼻息肉术后注意鼻息肉的中医辨证论治分型:(1)肺经湿热证:鼻流黄涕,量较多,鼻塞嗅减,头脑昏痛,息肉淡红,鼻粘膜色红增厚;舌尖红苔黄腻,脉实。治宜清宣肺热,祛湿散结。方用
辛夷清肺饮加减:辛夷花 20g,
石膏30g,知母6g,
栀子12g,
黄芩15g,
枇杷叶15g,
升麻15g,
桑白皮40g,
车前子30g (包),
泽泻20g,杏仁6g,
甘草3g。(2)痰湿结滞证:流涕白粘或稀白,量多,鼻塞不减,嗅觉减退,头重昏闷,胸闷痰多。息肉色白如脂或如石榴子状,光滑水亮;舌淡苔白腻,脉缓滑。治宜燥湿化痰,散结消息。方用导痰汤加减。药用:胆星9g,
陈皮15g,制
半夏9g,
石菖蒲15g,云苓20g,泽泻15g,
白术20g,生
牡蛎24g,
浙贝母15g,山甲10g,
昆布15g,枳壳 15g,
砂仁10g。(3)肺脾气虚证:流涕清稀或稀白,息肉淡白或苍白,或术后反复再发,伴倦怠乏力,易
感冒;舌淡苔白,脉缓弱。治宜补益肺脾,化湿散结。方用补中益气汤合二陈汤加减。药用:
党参30g,
黄芪30g,白术20g,升麻15g,
柴胡12g,
当归10g,陈皮15g,制半夏9g,石菖蒲12g,云苓20g,苡仁30g。鼻塞重加
苍耳子30g,
细辛5g,辛夷花15g;易感冒加
防风15g;若息肉暗红加
桃仁12g,
三棱10g,
莪术10g。外治可用消息灵或硇砂散吹敷,鼻塞重用
鼻炎灵(苍耳子、
白芷、辛夷各60g,薄荷霜5g,芝麻油500ml,液体石蜡1000ml。制法:将苍、芷、辛、油同放锅内,浸泡24h,加热,待药呈黑黄色捞出再下
冰片,薄荷霜,液体石蜡,备用)滴鼻。
西医治疗:(1)类固醇激素疗法,可用于息肉较小时,用皮质激素类气雾剂喷雾,以防止息肉生长或促使息肉消失。鼻息肉术后用气雾剂喷入鼻腔,防止息肉复发。(2)手术摘除常用的有鼻息肉(圈套器)摘除术。对大的息肉亦可在鼻内窥镜下进行手术摘除。但手术和类固醇激素治疗后,容易复发。
3.一般治疗方法鼻息肉的治疗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少数巨大息肉尚可引起侵袭性并发症。生长较快、体积巨大的息肉,可借助其机械性挤压破坏鼻窦窦壁或鼻腔顶壁,继之侵犯眼眶、额窦、前颅窝、蝶窦和中颅窝等。如Kaufman等(1989)报告一例鼻息肉充满鼻腔,并通过蝶窦进入颅内脑下垂体窝和脑底池,也侵犯眼眶,同时压迫海绵窦。患者表现为眼肌麻痹、眼球突出和视野损失。
2鼻息肉术后注意.临床表现患者就诊时多有较长时间的鼻病病史。起初感觉鼻内似有擤不出的鼻涕,系鼻腔上半部被息肉堵塞所致。夜晚可出现明显鼻塞而致张口呼吸,久而久之可继发慢性
咽炎。鼻塞多为持续性,血管收缩剂滴鼻无明显疗效,这是因为鼻肉很少有血管分布的缘故。又由于息肉无神经分布,故患者很少很喷嚏。但若鼻粘膜有变态反应性炎症时,也可出现喷嚏、清涕等症状。鼻息肉病时的分泌物多为浆粘液性,若并发感染可有脓性分泌物。继续生长变大的息肉不仅使鼻塞明显加重,且可引起头昏或头痛,可能为鼻窦受累的缘故。鼻窦受累可有两种情况:一是源于鼻息肉的同一病变,一是息肉阻碍鼻窦引流的继发
性病变。前者是鼻窦粘膜增生性不肿肥厚,即所谓增生性
鼻窦炎,鼻息肉并发鼻窦炎多属此种。抗生素对此类鼻窦炎无效,皮质类固醇制剂则可对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后者继发感染可并发化脓性鼻窦炎。鼻息肉病人多有嗅觉减退以至缺失。巨大息肉若阻塞后鼻孔甚至突入鼻咽部,尚可引起听力下降等耳部症状,系耳咽管咽口受压所致。
1.鼻息肉术后注意概述鼻息肉多见于成年人,是由鼻部粘膜长期水肿所致,以变态反应和慢性炎症为主要原因。临床表现可为进行性鼻塞、鼻涕增多、嗅觉障碍及头痛等症状。可单发或多发,单侧或双侧,多数为多发性及双侧性。息肉生长过大时,外鼻可发生畸形,鼻梁变宽而膨大形成“蛙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