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五官疾病 > 耳鼻喉疾病 > 鼻息肉 > 正文

长鼻息肉有什么症状?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3-08-04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1.疾病简介?

鼻息肉是一种常见的鼻病,常与过敏体质及鼻腔慢性炎症有关。它是由于鼻腔和鼻窦粘膜极度水肿受重力作用而逐渐下垂所形成的非真性肿瘤,可为单侧或双侧。常发生于鼻腔的筛窦区、中鼻甲的游离缘及上颌窦口等处。鼻息肉的症状以进行性鼻塞为主,随息肉不断增大,鼻塞逐渐加重,鼻涕多不易擤出,嗅觉减退或丧失,头昏或头痛等。鼻息肉患者常伴鼻窦炎。鼻腔检查见鼻息肉有的呈淡红色,有的呈灰白色半透明状物,表面光滑。?

2.预防保健措施?

鼻息肉一旦发现,应及时手术治疗。鼻息肉有一定的遗传性,家族中有此病患者的人,应到医院检查。鼻息肉患者不仅要进行抗过敏治疗,同时亦应治疗鼻炎、鼻窦炎等病,可减少复发。特别是鼻息肉切除术后患者要定时、长期复诊,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3.鼻息肉的治疗

鼻息肉的治疗除了用抗生素对付合并发生的鼻窦炎外,手术摘除是立即解除鼻塞之苦的选择,在具有放大与近接效果的内视镜监看下,医师可以正确的拿下息肉。而本科去年更引进了新的手术仪器——动力辅助回旋刀,在高速旋转下,内藏在保护套里的刀叶可毫不费吹嘘之力,将息肉切碎同时清除掉,这项仪器的好处是,可以减少传统刀械对於黏膜的拉扯,进而减少流血,术后粘黏的副作用,本科目前已有近一百位病人使用过这种器械,效果良好,尤其对於多发性或者再发性的鼻息肉都有显著的帮助。 当然,对於不想接受手术的病患,或者在手术前、手术后,医师也都会处方类固醇的鼻喷剂;这可以减少鼻息肉的大小或者预防术后鼻息肉的复发。很多人听到类固醇都会心怀恐惧,不过根据研究,局部使用的类固醇对於全身的影响是微乎其微,只要在医师的监督之下,是不会有危及健康的副作用的,对於治疗的效果,所有的医师都不得不承认,对於多发性、广泛性的鼻息肉,不管是手术切除或者药物治疗,都有较高的复发率,这是医界仍需继续努力的课题。至於单发性的鼻息肉则治疗效果都不错。


鼻息肉是在过敏性鼻炎及鼻窦炎引起粘膜剧烈水肿,组织间隙明显扩张,积渡而成发展为鼻息肉。
治疗:治疗原则
1、采用“正气中药方”治好过敏性鼻炎和鼻窦炎是关键根本的方法,治好鼻炎过敏性鼻炎和鼻窦炎,鼻息肉就不再长大,自然萎缩了和脱落了,同时应用活血化瘀的中药效果更好。
2、单纯手术切除,短期解决鼻塞问题,由于鼻炎过敏性鼻炎和鼻窦炎没有治好,多数患者在半年~2年再次长出鼻息肉。
3、鼻息肉很大,充满整个鼻腔,治疗上应该手术和吃中药相结合,手术快速解决鼻塞,切除鼻息肉,服用正气中药和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中药彻底治好过敏性鼻炎,鼻炎,鼻窦炎,鼻息肉。
鼻息肉的治疗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西医治疗:(1)类固醇激素疗法,可用于息肉较小时,用皮质激素类气雾剂喷雾,以防止息肉生长或促使息肉消失。鼻息肉术后和气雾剂喷入鼻腔,防止息肉复发。(2)手术摘除常用的有鼻息肉(圈套器)摘除术。对大的息肉亦可在鼻内窥镜下进行手术摘除。但手术和类固醇激素治疗后,容易复发。

中医治疗:鼻息肉的中医辨证论治分型:(1)肺经湿热证:鼻流黄涕,量较多,耳塞嗅减,头脑昏痛,息肉淡红,鼻粘膜色红增厚;舌尖红苔黄腻,脉实。治宜清宣肺热,祛湿散结。方用辛夷清肺饮加减:辛夷花20g,石膏30g,知母6g,栀子12g,黄芩15g,枇杷叶15g,升麻15g,桑白皮40g,车前子30g(包),泽泻20g,杏仁6g,甘草3g。(2)痰湿结滞证:流涕白粘或稀白,量多,鼻塞不减,嗅觉减退,头重昏闷,胸闷痰多。息肉色白如脂或如石榴子状,光滑水亮;舌淡苔白腻,脉缓滑。治宜燥湿化痰,散结消息。方用导痰汤加减。药用:胆星9g,陈皮15g,制半夏9g,石菖蒲15g,云苓20g,泽泻15g,白术20g,生牡蛎24g,浙贝母15g,山甲10g,昆布15g,枳壳15g,砂仁10g。(3)肺脾气虚证:流涕清稀或稀白,息肉淡白或苍白,或术后反复再发,伴倦怠乏力,易感冒;舌淡苔白,脉缓弱。治宜补益肺脾,化湿散结。方用补中益气汤合二陈汤加减。药用:党参30g,黄芪30g,白术20g,升麻15g,柴胡12g,当归10g,陈皮15g,制半夏9g,石菖蒲12g,云苓20g,苡仁30g。鼻塞重加苍耳子30g,细辛5g,辛夷花15g;易感冒加防风15g;若息肉暗红加桃仁12g,三棱10g,莪术10g。外治可用消息灵或硇砂散吹敷,鼻塞重用鼻炎灵(苍耳子、白芷、辛夷各60g,薄荷霜5g,芝麻油500ml,液体石蜡1000ml。制法:将苍、芷、辛、油同放锅内,浸泡24h,加热,待药呈黑黄色捞出再下冰片,薄荷霜,液体石蜡,备用)滴鼻。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