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内科外科 > 肝胆病 > 胆囊炎 > 正文

我姥姥得了胆囊炎,胆囊炎病人都有什么症状?吃什么对这种病有害处?得了这种病,平时都应该吃哪类的东西呢?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3-02-16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如果消炎利胆,可以吃中药金胆片。得了胆囊炎生活中有很多注意事项,如不能喝酒、吃油腻的东西,不能吃鸡蛋黄等等。 胆囊炎患者的家庭常备药物有哪些?
胆囊炎胆石症患者,常常发病突然,尤其在抵抗力很差的时候,或内心苦闷,精神不振,或暴食暴饮或饱餐以后,常常会出现胸闷、消化不良、恶心、食欲不振等胆囊炎发病的轻度症状,一时到医院求医又十分不方便怎么办呢?可以在家庭中准备一些常用药,一有症状,就可进行自服,缓解症状。如:
口服消炎药:
①氟哌酸:一日3次,每次1~2粒(即0.1~0.2g)空腹口服。
②红霉素:0.3g,一日4次,饭后服。
③氯霉素:0.5g,一日4次,饭后服。
④洁霉素:一日4次,每次1~2粒(0.25~0.5g)。
⑤灭滴灵(甲硝唑片)一日3次,每次一片(即0.2g),饭后服,孕妇禁用。
⑥先锋Ⅳ胶囊:一日4次,每次0.25~0.5g。
利胆药:有胆通、胆宁、胆益宁、胆乐、胆酸钠、利胆酸等,也须备用。
在发病时,可在以上各类药中,选择一种药服用。服前应看说明书,避免错服。如果症状越来越重,就应去医院就诊。 一、可选用的西药
1.急性胆囊炎:
可用抗生素控制感染,疼痛者可使用解痉镇痛药,病情较严重者应到医院治疗;药物治疗不能控制感染或全身感染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先予以施行胆囊造瘘术,符合手术治疗指征者可切除胆囊。
(1)青霉素:轻症患者每次80万单位,肌肉注射,每日2—3次。用药前先行皮试。重症成人患者每次800万单位,加人到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
(2)庆大霉素:每次8万-16万单位,肌肉注射,每日2—3次。
(3)环丙沙星:轻症患者每次口服0.25g,重症患者每次0.5g,一日2次。
(4)头孢唑啉:每次4—6g,加入到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一日1次。
(5)诺氟沙星:每次0.2g,一日口服2次。
(6)头抱三嗪(菌必治):每次2—4g,加入O.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300—500ml中,静脉滴注,一日1次。
(7)阿托品:肌肉注射,每次0.5—1mg,每6小 ?次。
2.慢性胆囊炎:
(1)苯丙醇(利胆醇):每次0.1—0.2g,一日3次,饭后吞服。如果治疗超过3周,每日剂量不宜超过0.1-0.2g。
(2)50%硫酸镁:每次口服50ml,一日3次。
(3)熊去氧胆酸(熊脱氧胆酸):每次口服50mg,一日3次。
(4)氧甲烟酰胺(利胆素):每次口服1—2片,一日3次,饭后服用。
(5)柳胺酚(利胆酚):每次口服0.25—0.5g,一日3次,饭前服用。
(6)利胆酸:每次口服0.2g,一日3-4次。
(7)胆酸钠片:每次口服0-2g,一日3-4次。
(8)非布丙醇(舒胆灵):每次口服0.1-0.2g,一日3次,饭后服用。
(9)保胆健素:每次口服O.5g,一日3次。
二、可选用的中成药
1.肝胆湿热型:
(1)龙胆泻肝丸(片):水丸剂成人每次3—6g,一日3次,温开水送服。7岁以上儿童服1/2成人量。片剂每次4—6片,一日3次,温开水送服。
(2)清肝利胆注射液:适用于急性胆囊炎,肌肉注射,常用量每次2—4ml,一日l一2次。
(3)胆石通胶囊:每次4—6粒,一日3次,温开水送服。
(4)复方肝炎冲剂:每次1袋,开水冲服,一日2次。
(5)舒胆片:每次4—6片,一日2—3次,温开水送服。
(6)苦胆丸:每次1丸,一日3次,空腔温开水送服。
(7)金胆片:每次5片,一日2—3次,温开水送服。
(8)胰胆炎合剂:每次药液20ml,冲服药粉1g,一日2次。慢性期服药量加倍,症状缓解后根据大便酌减药粉服量。
(9)消炎利胆片:每次6片,一日3次,温开水送服。
(10)复方胆通片:每次2片,一日3次,温开水送服。
2.肝胆瘀热型:
乌军治胆片:每次4片,一日3次,温开水送服。连服6—8周为一疗程。
3.气滞型:
(1)调胃舒肝丸:每次1丸,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2)茵陈五苓丸:每次6g,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3)舒肝丸宝丸:每次2丸,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大多数胆囊炎的发生,都因胆囊内存在着结石,阻塞了胆囊管,使胆汁排出不畅,继而发生细菌感染,形成胆囊炎。也有一部分病人,胆囊内并无结石,细菌由肠道或由血循环进入胆囊而形成胆囊炎。胆囊炎的病人由于胆汁成分改变、胆汁浓缩,以细菌和炎性坏死物质为核心,也易形成胆结石,故胆囊炎、胆结石常伴随存在。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