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光是质量认证有问题,在价格和品牌上安全套产品也让人摸不着底。
还有就是牌子乱,陶然称,市面上现有各种牌子的安全套有近千种,进口安全套的牌子也有30多种。有的一个贴牌商有30-40个牌子,有的一个生产商居然为40多家贴牌商加工产品。
但记者走访了部分私人经营的性保健品商店后,发现情况非常糟糕。在西单附近的一家性保健品商店,记者发现有两款标明广东某地生产的安全套没有“CCC”标志。老板甚至表示不清楚什么是“CCC”,并称“有没有‘CCC’标志质量都没问题。”在附近的另一家性保健品商店,记者发现一些印有“CCC”标志的名牌安全套价格仅不到10元,包装显得十分粗糙。老板告诉记者,就这种价位的安全套最受一些民工和学生的欢迎,这些购买者并不管什么“CCC”标志。
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经销商向记者透露,实际上贴牌生产的方式在安全套业内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了,一开始是由由包装公司自行注册品牌,而后向橡胶厂采购裸套,贴牌后售出。
这位经销商还告诉记者,别看安全套产品不大,但这个行业的利润却十分惊人。每个安全套的成本只有0.1元多一点,有的甚至只需8分钱,但经过包装后,每盒的售价就达到5元甚至10元,30万的产品利润都在10万以上。而且根据有关规定,只需贴牌加工生产的安全套不用进行工厂审查,大概花费2000元就可以拿到3C证书。
为何安全套市场存在这么多奇怪现象?一位经销商的话直中要害:“现在相当一部分安全套都是贴牌生产的,能满足需求量是最好的,其他也管不了那么多了。”
在日趋严峻的形势下,安全套正在越来越受到政府部门和民间的倚重,去年相关的公益广告已经破天荒般在电视台播出,那个对安全套羞于启齿的局面在中国已经渐渐远去。
其次是价格乱,陶然表示,由于中国部分人的崇洋心理,认为进口套质量比国产套好。致使进口套的价格普遍比国产套价格高。实际上,中国只有少部分真正意义上的进口套。主要是国内贴牌商在国外加工,且大部分来自马来西亚。有的贴牌商干脆在境外注册公司,进、出难辨。
北京市前门粮食店街是北京地区最大的安全套批发市场。在这条100多米长的胡同内,就有大大小小经营安全套产品的公司十几家之多。记者走进一家保健品批发销售公司,在其20平方米左右的房间里,一排货架上摆放着五颜六色包装的各种品牌安全套产品,有几位客户正在那里选购安全套。该公司的销售人员听说记者是来做安全套生意的,一边忙着为别的客户装包商品,一边主动介绍一些品牌的安全套。“最便宜的康乐牌批发价0.6元一盒,火牌1.5元一盒,心上人2元一盒,平安系列均2.5元一盒,杜蕾斯17元一盒,杰士邦16元一盒。30盒以上才能享受批发价。”而在药店或超市,这些安全套的价格少则五六元,多则几十元一盒。不仅价格奇低,这里的安全套品牌也是众多而杂乱。这里的任何一家性用品批发商店,往往都经销着几十种甚至上百种不同牌子的安全套,连销售员也记不清名字。有的销售员甚至直接告诉记者,“其实,这东西没什么名牌,都一样。牌子多,只为好卖”。
贴牌生产需加强监管
而陶然则对记者表示,目前安全套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与贴牌泛滥有着很大的关系。首先是质量乱,目前在市场上流通的产品有优等品、一等品和合格品,甚至不合格品也在销售。几家国家定点厂的合格率较高,但有的新建企业质量失控,因其价格低廉,被一些包装商青睐。更有甚者,有不法分子用废品包装销售,严重危害人民健康。而进口套绝大部分是国内贴牌商外购加工,质量水平与国内相近,有些还不如国产套。
安全套产品之怪现状
但是有专家指出,安全套的质量低下已经影响了
艾滋病预防效果,同时安全套的作用也不能过分夸大,“目前还不存在安全率100%的安全套,就是美国最高也只能达到85%,更何况现在不合格的产品大肆泛滥。” 中国性学会副理事长朱琪不无忧虑的告诉记者。
根据今年卫生部等部门联合下发的通知要求,今后所有安全套产品都要获得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并在销售包装上印注中国“CCC”认证标志后,方可出厂、销售、进口。记者先是走访了金象,嘉事堂的几个连锁药店,在这些药店的安全套柜台,记者发现其销售的数十种品牌的安全套包装上都带有小小的“CCC”标志。自动贩售机和超市的情况也令人放心。
目前中国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每年以百分之四十的速度递增,艾滋病的流行趋势处于世界第十四位,在亚洲排名第二位。这是中国卫生部专家近日在“北京2004艾滋病宣传活动”开幕式上披露的信息。
中国橡胶工业协会乳胶分会理事长陶然告诉记者,贴牌加工商的数量骤增是安全套领域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由于利益驱动,加上管理不到位,近年来,出现的贴牌商近200家,近1000个牌子。”
日前,记者走访了一些销售安全套的药店和市场,其中有些状况令人颇为不解。
业内人士认为,解决安全套生产贴牌存在的问题首先要将加强监管落实到实处,政府职能部门应本着相互协调的原则?对安全套产品管严、管好、管住,对不符合生产条件的企业要勒令停产;要尽快制订出安全套生产商、包装商、经销商的资格标准,使各厂家在同一条件下平等竞争。对进口产品,国家有关部门也应加大监管力度,只有这样,“CCC”认证的初衷才能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