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常见病 > 血吸虫病 > 正文

曼氏血吸虫病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3-08-18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发病机制】
  与日本血吸虫基本相似,只是其虫卵肉芽肿的形成机理认为主要是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曼氏血吸虫虫卵肉芽肿较日本血吸虫为少、体积亦小,虫卵在粘膜下层产出后6天左右毛蚴成熟,分泌sea,致敏t淋巴细胞,当后者再与虫卵抗原接触时,释放出多种淋巴因子,在虫卵周围产生炎症反应,有大量嗜酸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形成虫卵肉芽肿,重者形成嗜酸性脓肿。本病病理变化取决于组织中虫卵数和虫卵周围炎症反应的程度与范围。随着虫卵中毛蚴死亡与宿主抑制性t细胞与抗

  【流行特征】
  曼氏血吸虫广泛流行于非洲(尼罗河三角洲,包括埃及、苏丹、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莫桑比克、津巴布韦、赞比亚、刚果等)、南美洲(巴西、圭亚那、多米尼加、加勒比海等国)、亚洲(阿拉伯半岛)。
  (一)传染源 主要为病人、猴、狒狒、长爪泌鼠、家鼠与野鼠偶有自然感染。但对本病传播无重要作用。
  (二)传播途径 与日本血吸虫病基本相同,中间宿主为双脐螺(biomphalaria),有光滑双脐螺、亚氏双脐螺、浦氏双脐螺等。双脐螺无厣,水生性,与钉螺水陆两栖性不同。
  (三)易感人群 患者以农民与儿童居多。流行区居民因反复感染有部分免疫力。非流行区居民初次感染者可引起急性血吸虫病。

  【病因】
  曼氏血吸虫是bilharz于1852年首先在埃及开罗一尸检病人中发现。雄虫6~14×1.1mm大小,雌虫7~17×0.25mm大小。体表有明显结节,上有束状细毛。雌虫日产卵300个左右,仅为日本血吸虫的1/10,且为单个产生与沉着。从粪便排出,毛蚴在水中孵出后侵入中间宿主,扁卷螺科的双脐螺,后者可感染不同性别的毛蚴成为两性体(hermaphrodite),与日本血吸虫在钉螺体内为单性感染不同。

  【概述】
  曼氏血吸虫病是由曼氏血吸虫寄生于肠系膜小静脉、痔静脉丛,偶可在肠系膜上静脉及肝内门静脉血管内所引起。主要病变在结肠与肝脏、产生虫卵肉芽肿与纤维化,与日本血吸虫病相似但较轻。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