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 蜂类螫伤中毒极常见,据称远多于毒蛇咬伤中毒和死亡。有毒蜂类主要有蜜蜂、黄蜂和
大黄蜂,其毒液即蜂毒,储存于尾部的毒腺中,毒腺与尾部的刺相通,蜂螫人或畜时以其尾刺刺入皮肤,在排出蜂毒时,其尾刺亦与蜂身分离,蜂本身不久亦死去。本例皮肤上所留蜂的尾刺虽大部分在尸检前已由其亲属清除,但在尸检时于其发际内头皮内仍检出许多蜂的尾刺及死亡的蜜蜂,印证了其亲属的案情陈述。蜂毒的化学成分相当复杂,不同的蜂类其蜂毒的有毒成分也有所不同,但主要有毒成分大致相同。其中蜂毒溶血毒肽是主要成分,约占干蜂毒的50%,除有溶血作用外,还能直接作用于心肌和血管[1-3]。大量溶血可继发急性肾小管坏死和急性肾衰而致人于死,这种死亡多发生在蜂螫伤2~3d以后,如陈龙等所报告的一例野(黄)蜂螫后引起急性肾衰死亡者[4]。此外,蜂毒还有多种有毒成份,尤其是酶类,如磷酯酶A,透明质酸酶等。酶类作为异体蛋白进入人体后成为致敏原,能引起
过敏反应[1]。透明质酸酶的作用,使被蜂螫伤局部皮肤充血、水肿,本例头面颈部及双手等裸露部位皮肤因蜂螫而显著红肿,是局部过敏反应的表现。重者可因过敏性
休克而死亡,本例即为过敏性休克死,从被螫伤到死亡约10几min。其他蜂毒有毒成份如激肽类(如黄蜂激肽素)、蜂毒神经毒肽、组胺、卵磷酯等具有溶血、出血和神经毒性。蜜蜂属社会性昆虫,过着群体生活,在被惊扰时可进行群体性攻击[5],故蜂毒中毒多因蜂受激惹而被蜂螫伤引起。本例原因尚不清,分析与200m外蜂农清理蜂箱取蜜有关,是否蜂王停留在该女身上引起,已无可查证。作者将尸检时从死者头发内提取的蜂尾刺和死蜂,以及嫌疑蜂农所养蜜蜂一起送某大学,企图检测DNA进行同一认定,但因技术问题没被接受。如能检测,则可确切认定死者是被哪一箱蜜蜂所螫致死,而使证据更可靠。
死后29h尸检,死者头面颈部的死亡蜜蜂及蜂的尾刺已大部分被清除,尸表见头面部和颈部皮肤显著红肿,头发内尚可见许多蜂的尾刺刺入头皮内,双眼瞳孔等圆散大,直径0.5cm,两眼睑结膜见较多针尖大小出血点。口唇及四肢末梢发绀,双手红肿。剖验见喉头、声门及会厌充血、水肿,并有点状出血;食管、气管及支气管粘膜充血、水肿,部分粘膜脱落,气管内较多粉红色粘液,镜下见上述部位粘膜明显充血、淤血和水肿外,还见较多的嗜酸性白细胞浸润。肺淤血、水肿,肺、肝及肾脏背侧面浆膜下可见点状出血。脾窦内有较多嗜酸性白细胞浸润。过敏性休克尸检病理诊断:(1)喉头、声门、气管粘膜充血、淤血,水肿及较多嗜酸性白细胞浸润;(2)脑淤血、水肿及较多嗜酸性白细胞浸润;(3)脑淤血、水肿,延脑散在点状出血;(4)肺淤血、水肿,点状出血;(5)脾淤血、脾窦内较多嗜酸性白细胞浸润;(6)肾淤血、水肿,点状出血;(7)肾淤血、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8)肝、胸腺、甲状腺、食道等淤血;(9)胰死后自溶。根据系统尸检病理检查所见除了一般急性死亡者共同的表现、喉头、声门、气管等充血、水肿及较多嗜酸性白细胞浸润外,未检出其他能解释死因的病变,结合案情和死亡迅速的特点,综合分析罗某系蜜蜂螫后致过敏性休克而死亡。
死者罗某,女,7岁。1998年3月30日上午11时随其父到田里和另两个小孩在油菜花地里玩耍,其父突然听见其大声哭喊,并见成群的蜜蜂围着螫叮其头面部,另二个小孩已跑开,亦有蜜蜂追赶螫叮。其父用衣服包着其头面部抱着她往村内跑,成群蜜蜂仍穷追不舍。同村群众见状前来协助驱赶引走部分蜜蜂。途中罗父发现该女肢体瘫软,回村后即请当地医生检查,见罗呼吸心跳停止,已经死亡。事发当时在距油菜地约200m处有蜂农正在从蜂箱中收蜜,死者亲属认为是被其所养蜜蜂螫死,要求赔偿,为了获取证据而提出尸检。
蜂类螫伤而中毒时有发生,因之而死亡者罕见,蜜蜂螫伤后致过敏性休克尸检进行,现报告如下:
蜜蜂螫后致过敏性休克尸检报告
formattext(7);